湘潭:着力解决涟水入河口水质达标的瓶颈问题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9-12-12
涟水湘潭入河口国控断面达标水质要求为II类,但2017、2018年连续两年均值水质类别都没有达到II类,为省内四个不达标的国控断面中的一个,是制约该市河长制工作的瓶颈问题,也是生态环境攻坚战的老大难问题。2019年,该市紧紧扭住涟水河入河口水质未达标这一制约我市河长制工作的牛鼻子,河委会、环委会双轮驱动,两手发力;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局、市林业局六部联合,多措并举,制定出台了《涟水流域水质达标整治工作方案》,突出“六抓”,突出考核问责,突出系统治理,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升,今年1-10月涟水入河口水质平均达到了国家标准。
狠抓流域“清四乱”整治,沿线乱象有效纠治。市委副书记何俊峰、市河长办主任刘永珍多次指挥调度,实地督导,推进水府庙水库和涟水流域“清四乱”工作。投入经费4.3亿元,取缔4万余口网箱、369个拦库;拆除违法建构筑物71处;14家采砂场全部关闭,废置砂场复耕复绿;拆解钓鱼平台840余处;整治非法围库、填库等“四乱”问题234个,恢复滩涂7780亩。今年7月,全省河湖强监管工作推进会在湘潭召开,“清四乱”整治经验做法在全省被推介。
狠抓乡镇污水处理建设,沿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日渐增强。新建了湘乡经开区红仑污水处理厂及雨湖区楠竹山镇、姜畲镇、湘乡市东郊乡、湘潭县石潭镇、云湖桥镇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并配套建设了相应的污水管网,新增城乡污水处理能力14600吨/日;完善湘乡市城区雨污分流,完成了大将南路起凤路至育才路污水管网分流改造工程、张家村渠道截污工程、欧家港河道污水干管G线工程及沿线零星截污工程等,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乡镇污水污水处理能力日渐增强。根据省级各主管部门要求(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后),着手启动湘乡牛形山污水处理厂、红仑污水处理厂、韶山市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准备工作。
狠抓湿地建设和乡村黑臭水治理,沿线污水直排逐步减少。积极推进涟水流域寻笔港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程建设,项目涉及杨嘉桥镇华东村、金笔村、三湘村,南北宽约300米,东西长约1600米,项目周边居民1.1万余人,年均产生企业污水约1万吨,生活污水约20万吨。项目规划总面积为890.217亩,其中还湿面积734.517亩,还林面积为155.7亩,总投资1261万元。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年净化污水量合计2709.7万立方米。2018年、2019年还着力抓了湘乡市壶天镇壶天村黑皮塘、韶山市银田镇清溪国土所后塘、韶山学校旁龙眼塘等10条乡村黑臭水体的治理,乡村污水直排涟水的逐步减少。
狠抓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明显减少。严格涟水及其主要支流、入河渠道两岸畜禽养殖管理。限养区内禁止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完成涟水两岸500米范围内的“改、退、关”工作,对主动进行达标排放改造及自愿退出的实行补贴,对改造后仍无法达标排放的实施关停,近两年来,涟水流域已退出关闭畜禽养殖场470家。涟水流域干流、支流、大中小型水库内的网箱一律退出,累计退出网箱超过4.3万口(含水府庙水库)。加快推进规模以上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养殖场改造776家;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优先推进涟水沿岸主要村镇以及人口比较集聚的村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推进涟水流域“厕所革命”发力增效,完成涟水流域沿线500米内村组农户未无害化处理厕所改造年度任务15000个,有效减少入河污染。
狠抓流域水量调度,水利监管助推水质改善。河流的径流量是水环境容量及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2019年7月份以后,湘潭降水量较正常年份偏少3成,导致涟水河来水量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更少,流量减少、流速下降使得涟水湘潭段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急剧减少,从而导致水体中污染物浓度上升。湘潭市组织水利、水府庙电站、韶山灌区等单位统筹灌溉、发电和生态效益相协同,前期水府庙水库尽量蓄水,后期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持涟水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16立方米/秒的生态基流,有效增加及稳定涟水湘潭段水体环境容量,保证了水质的稳定达标。
狠抓污染总量控制,全面加强执法问责。对涟水入河口国考断面主要超标因子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3项指标实施更严格的总量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涉氮磷固定污染源整治工作,对固定污染源定期进行排查,累计对5家不达标排放企业实行停产整治。对涟水沿线的县(市、区)、乡镇(街道)的水质目标要求、退养禁养要求、污染物排放要求进行定期考核,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考核问责,确保了各项控污减污措施落到实处,涟水流域水质稳步提升。
湖南水利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