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积极打造河长制“镇域样板”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1-11-08

今年以来,水利部授予348名同志“全国优秀河(湖)长”称号,其中芦淞区白关镇党委书记黄强榜上有名;株洲市公布15个“河长制先进集体”,芦淞区白关镇河长办名列其中。


千帆竞技,百舸争流。放眼全市乃至全国的河长制工作,一个乡镇为何脱颖而出?记者采访发现,答案里包含了三个关键词:实干、创新、共治。


实干治水“一把手”带头落实“一单四制”


近日,芦淞区白关镇党委书记、第一总河长黄强沿着大京水库巡逻。河水清不清?河面有没有漂浮物?有没有偷倒垃圾行为?……每月,他带着问题巡河,巡河中发现的问题按照“一单四制”处理到位。


白关镇境内河道总长度为34.8公里,流经11个村(社区),共21条(座)河(库)。其中,7条河流(枫溪港、燕窝里河、大江口河、石羊河、姚家坝河、关口山河、白关铺河)和1座中型水库(大京水库)、13座小Ⅱ型水库,均纳入区、镇、村级河长监管范围。


2017年以来,白关镇成立镇级河长制工作委员会,全镇确定了党政班子成员为河(库)的河长,确定村级河长32名、河道警长20名、民间河长20名,负责组织实施各自责任辖区河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巡查、监管。


河长制落实好不好,关键在实干。白关镇先后实行河长办主任一周一调度、总河长一月一调度、第一河长一季一调度的河长制工作例会制度及一季一督查制度,形成了以制度推进河道系统治理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事前提醒、事中跟踪、事后评估机制,制定出台《白关镇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将河长制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并层层签订责任状,构筑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长制工作格局。针对“上冷下热”村级河长履职不到位的行为,该镇对相关人员约谈、通报,督促压实责任。


创新管水精准施策提升管护效能


“嗡嗡嗡……”大京水库上空,一台无人机盘掠过湖面,开始了巡查工作。“之前,靠工作人员步行河道巡查,工作强度大,且受河道地形和自然条件限制,存在盲区和死角。”白关镇河长办工作人员介绍,利用无人机巡河,弥补了人工巡河的短板,利用热成像可不分昼夜作业,让巡视效率更高、效果更直观,很容易分辨出河道污水排放的问题。


白关镇是全市率先启动无人机巡河项目的乡镇。该镇与芦淞区河长办联手探索智慧河湖建设,创新了河湖管护机制,提高了河湖现代化管理水平。今年以来,采用巡河App、现场交办等方式处理各类问题80余起。


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精准施策、提升效能。建立“提醒机制”,实现巡河闭环管理。通过河长制短信平台助力河长巡河,利用短信温馨提醒方式,于每月定时提醒河长登录手机App打卡巡河。目前,白关镇各级河长共巡河2000余次。


开展“河长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白关镇以强化村庄环境整治、规范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为突破口,全力切断垃圾入河源头,还通过整治关口山河、白关铺河,为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休闲旅游业提供“充分条件”。


发挥市场力量。白关镇由专门的公司负责每月对辖区水域的漂浮物、垃圾进行一次打捞清理,每月对辖区内河岸两侧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堆积物清理不少于1次,有效实现河道长治久洁。


开门护水“双河长制”共护碧水长清


成熟的社会治理结构,不仅要求政府权力规范运作,还要激活民间自治的能力,鼓励民间力量的参与。


一方面,加强执法监管队伍,常抓水岸线管理保护。白关镇联动辖区派出所,建立“河管警长”工作体系,实现与河长制的无缝对接,通过警政合力,有力打击水环境污染犯罪;联合相关执法部门严肃查处非法围垦、非法采砂、违规建筑等破坏河湖行为;依法查处大京水库岸线违建鱼塘,拆除梦蝶山庄侵占水库违建观景平台等“四乱”问题。


另一方面,引导公众参与,发动民间力量监督管护。白关镇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将保护水环境、禁止垃圾入河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保护水环境行为;结合学生防溺水工作,扩大宣传范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和沿河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志愿者团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把公众从旁观者变成环境污染治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河湖保护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行政河长与民间河长“双河长制”有效衔接,覆盖责任监管的“真空”地带,共同守护辖区的“绿水青山”。如今,白关镇围绕创建健康河道、美丽河湖的要求,清理2万余平方米水面垃圾,打造15公里样板河,重点对白关铺河、大京水库两岸可视范围内进行了绿化、美化,其中大京水库获评“省美丽河湖”。







相关阅读

株洲积极打造河长制“镇域样板”

21182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