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开创智慧治水新模式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8-12-28

  为了留住“绿水青山”,湘潭在治水上独创“2+”模式,即河长+河长助手+民间河长。

 

  河长就像大总管,把握方向、制定方针。河长助手就像是河长的左膀右臂,具体落实怎么去抓,而民间河长就如同毛细血管一样,能延伸到湘潭大小片区,乡镇街道,对每一个区域、每一个点都严格把控。

 

  湘潭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将整个湘潭的问题水域,大到江、河、湖,小到渠、塘都一网打尽,形成全民治水的格局。”截止到今年10月26日,全市查处“四乱”问题198处;清退水府庙水库4.3万口网箱养殖、369个拦库,湘江沿岸规模化养殖全部退出,竹埠港化工工业区全部完成搬迁,曾被称为“垃圾渠”的碧泉湖公园也得到全面治理;省级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举措:“指尖上的智慧治水”向河湖顽疾宣战

 

  “我现在每天出来巡河都会在微信上打卡,不仅能记录我们的工作,而且发现有问题的时候,公号还会帮我们精确定位,我们只要拍摄证据就能直接上报,很方便”。岳塘区五里堆街道办事处主任郭望一边解释一边拿出手机给我们展示公号界面。

 

  为了更精确、便捷的高效“治水”,湘潭市在湖南省首创了微信巡查举报平台,采取“微信小程序”的方式进行巡查举报,在发现问题的地方定位,通过拍照,上传照片进行举报。举报信息立马将以短信形式告知各河段河长以及河长助手,而各级河长需在5-10个工作日内处理或拿出解决方案。

 

  除了创办公号平台外,湘潭市还开发了“电子水系图”,将所有江河湖谭都纳入系统,并将其周边的取水口、排污口等涉水建筑物以及沿线水利设施进行了标注,形成了一个地理空间数据库,帮助真正摸清河湖数量以及水域的健康状况。

 

  截止到今年11月9日,微信巡查平台用户量超12000余人,上传巡查日志14814篇,举报416起,通过“指尖上的智慧治水”的辅助,一些突出的水环境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处理,有效促进了全市河长制工作。

 

成效:区片点全面治理不留漏网之鱼

 

  湘潭市竹埠港工业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湘潭的重要化工基地,不仅创造了大量产值和税收,也带来了严重污染。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这个曾经的生产大王变成了“环境毒瘤”,成为重点治理区域。通过关停,退迁,竹埠港原本的28家化工企业已踪迹难寻。

 

  曾被称为“垃圾渠”的碧泉湖总长1.4公里,是湘潭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的重点区域之一。“以前这里两岸都是养殖场、农田,岸边全是杂草,这附近还弥漫着臭味。”住在附近的居民说道。经过治理后,现在的碧泉湖水体清澈、岸边洁美,已经成了涵盖春秋广场、碧水花溪、曲水荷风等五大景观的综合性公园。

 

  “这个里面以前都堵起来了,附近农民的生活垃圾、不要的动物内脏和多年没有疏通的水生植物都在这里面。”湘潭县排头乡副乡长周剑波说道,湘潭县排头乡仓冲河严冲段全长1.1公里,为了让全乡的水都清起来,排头乡举办“行动一百天”的活动,进行了地毯式的大扫除,对乡镇所有的水域进行集中整治。周剑波表示,后期还要在岸边种植景观花束,推动村里的旅游业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聚宝盆”。

 

  湘潭将全市的河流、水库、湖泊、渠道、山塘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将河流“主动脉”以及“毛细血管”都保护起来,将水治理落实到了每一个角落。

 

 

 

 

 

湖南水利二维码

相关阅读

湘潭开创智慧治水新模式

765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