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一江碧水—— “四水共治”的邵阳实践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8-08-03
7月底,在邵阳经开区红旗河,曾经漂浮物堆积、污水横流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水清见底、两岸翠绿的迤逦景色。红旗渠的重焕新颜,背后正是邵阳这座老工业城市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的真实写照。
一年来,邵阳市围绕“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铁腕重拳抓水生态环境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迎来了一场由“水”之治而达“江”之美的蜕变。
铁腕治污 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5月7日,邵阳市隆回县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木瓜山水库,8艘非法营运船只借着水雾掩护偷偷启动。突然该县水政、公安、海事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现身,迅速把船只吊离水库并现场进行了拆解。这次行动,是隆回落实“八个一律”,纵深推进河长制保护水生态的一个缩影。
河长制,不仅是工作机制,更是责任,绝不能只挂在墙上,留在纸上。2月23日,在全市经济工作暨产业发展会议上,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级总河长刘事青下达了“八个一律”的铁令。围绕这一目标,邵阳把护河与治污结合起来,标本兼治,大力开展河排污口截流专项整治、流域内重金属污染治理,让污染水净起来,还一江清澈。
“僵尸船”清理攻坚在全省率先完成整治任务。邵阳市共有“僵尸船”894艘,数量占全省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该市采取部门联动、联合执法的整治方式和挂图作战模式,合力出击,倒排时间,做到责任清晰、进度清楚,全市“僵尸船”整治实现船只管理“由乱到治”。到3月底,邵阳市894艘“僵尸船”100%处置到位,在全省率先完成该项整治任务。
铁拳出击,(洗)砂专项整治出实效。该市结合中央环保督查,对资江沿河采(洗)砂依法进行整治,采取“三清两断”即清设备、清产品、清原辅材料和断水断电等措施,关闭采(洗)砂场73家,并进行了河岸码头修整和植绿生态修复。
河水出问题,根子在岸上。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邵阳市发布1号《关于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的决定》和2号《关于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决定》总河长令,对542个核入河排污口进行核查,全力整治县级以上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截至目前,邵阳已实现资江、邵水沿线36个排污口截流,24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入河排污口已整改到位。
针对中央环保督察提出的资江锑超标和重金属监测断面年均浓度超标的问题,该市启动了《资江流域邵阳段锑锑污染整治实施方案》,该市财政先期拿出2000万元作为流域污染治理启动资金,坚决依法取缔锑矿和涉锑冶炼厂21家。
与此同时,邵阳全力推进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加快县市区工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城市生活污水全载污、全处理、全达标。坚决开展老工业区治理,积极推进“退城入园”,加快黑色水体整治,实施土壤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
还一湖清水 守住绿水青山
6月21日,在六都寨水库,伴着“哗哗”的水声,120余万尾鱼苗游入六都寨水库。增殖放流将有效提高水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库水域生态环境和水质。
但在几个月前,这里的情况却非如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六都寨水库20余户渔民利用水域内的生态资源优势,建设网箱177口5万余平方米,成为当地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养殖密度较大,导致水质受到较大影响,水域内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去年8月起,为保护好水库水域生态环境,隆回县发起六都寨水库退养攻坚行动。该县先后投入500余万用于渔民补贴,还库水于民。如今,作为隆回县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六都寨水库水清景美,是当地群众真正的“母亲湖”。
一泓湖水、几弯小河,是人们安放乡愁的地方。为守护青山绿水,从2016年起,邵阳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出台《邵阳市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实施方案》,分三年把全市所有精养水库全部退出养殖。要求做到“三个一律”:一律停止生产性投入;一律无条件终止发包承包、收回经营权;一律无条件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鱼,恢复生态养殖环境。截至目前,全市1176座水库已退养706座,其余今年年底将全部退养到位。网箱养鱼、库叉养鱼也将于今年年底退养到位。
邵阳把护河与治岸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市管河流专项整治行动。对向河道倾倒垃圾和渣土挤占河道、河道内围垦种菜、非法修建违章建筑物、生活污水直排等9大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将河道保洁工作纳入全市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市创卫重要内容。制定《整治工作方案》列出整改清单,建立“一单四制”,督办各县市区限期整改。
7月17日,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邵阳市总河长刘事青签发第3号市总河长令,决定在全市开展河库采砂、河道岸线利用、河道固体废物清理、河道保洁及水库垃圾围等四大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全市河库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作,维护河库管理正常秩序和良好水生态环境。还河岸于水,还水于民,还出了邵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湖南水利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