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见成效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5-06-17
仲夏时节,漫步芷江杨溪河畔,只见河水清澈见底,岸坡绿植葱郁,亲水步道上村民三三两两闲话家常,孩童在护栏边好奇观望水中嬉戏的小鱼——这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正是芷江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结出的硕果。
破“水患”:从“洪魔威胁”到“安澜之基”的系统治理
地处湘西丘陵的芷江,曾因“源短流急、河道淤积”饱受水患困扰。每到汛期,杨溪及其支流河道行洪能力不足,沿岸农田被淹、房屋进水,“下雨就躲灾”成了土桥镇、芷江镇等村落的无奈常态。2023年6月,随着总投资3.62亿元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实施,一场“治水攻坚战”正式打响。
“治洪水、保安全,是群众最迫切的需求。”芷江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以“一脉三区六节点”为布局,统筹实施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岸坡治理等工程,88.45万立方米河道疏浚让“肠梗阻”变“畅水道”,49.93公里岸坡整治筑牢防洪屏障,14座拦河坝改造提升调蓄能力……如今,杨溪水系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升至“10年一遇”,河道行洪断面拓宽30%,33个行政村、4.49万群众彻底告别“汛期焦虑”。
土桥镇冷水铺村村民杨大叔站在新修的便民码头上感慨:“以前暴雨一来,河面涨得比屋基还高,现在河道宽了、护岸固了,家里老人再也不用半夜转移了!”
兴“水利”:从“靠天吃饭”到“水润良田”的民生升级
在土桥镇富家团村的稻田里,新加固的灌溉渠正将清水送进田间。作为项目区“水利惠民”的核心工程,32条总长69.92公里的灌溉渠道、10.87公里水库连通渠和42口山塘的整修,让2.1万亩农田告别“旱涝无常”。“现在灌溉效率提升了40%,现在灌溉浇水比往年快了一半!”种粮大户李大姐指着手机里的智能灌溉监控界面,“手机点一点,水就流到田里,省时又省力。”
除了“解渴”农田,项目更聚焦“水美经济”——沿杨溪支流打造的滨水景观带,串起亲水平台、休闲绿道和特色产业区。学坪溪畔,新建成的生态采摘园依水而建,游客既可体验采摘乐趣,又能漫步溪岸赏景;土桥溪旁,村民自发将老宅改造成“水美民宿”,门前清澈的溪水成了招揽客人的“活招牌”。“水网通了,环境美了,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村支书掰着指头算,去年民宿收入比往年增长30%,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创业了。
美“生态”:从“河道整治”到“诗意栖居”的蝶变跃升
清晨的垄溪河畔,保洁员老周划着木船打捞水面杂物,岸边新植的菖蒲、芦苇随波摇曳,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惊起涟漪。“以前河道里全是垃圾和杂草,现在水清了,连消失多年的野鸭子都回来了!”老周的话,印证着项目对水生态的深度修复——通过水源涵养林种植、入河排污口整治、岸线景观绿化等举措,杨溪水系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沿岸新增绿地面积500余亩,形成“河有鱼、岸有绿、景有韵”的生态长廊。
最让村民点赞的,是“治水”与“治村”的融合,村里将河道管护纳入村规民约,组建“党员护河队”定期巡查;依托亲水节点建设的“水利文化广场”,成了村民开展文艺活动的新阵地;就连改造后的15座人行桥,也被绘上民俗壁画,成为串联村落的“景观桥”。“现在晚饭后沿河散步,比城里公园还舒服!”说起家门口的变化,芷江镇学坪村村民王晓英满脸笑意。
“治水兴村,关键在‘融’——融生态、融产业、融民心。”芷江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不仅构建了“水丰、质好、河美”的生态屏障,更探索出“以水美村、以水兴业、以水惠民”的乡村振兴路径。如今,随着杨溪水系的清波流淌,芷江的乡村正从“水患之地”蜕变为“水美之乡”,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一渠清水、两岸新景中落地生根,润泽万千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