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芷江县打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组合拳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2-12-07

清理河湖“四乱”,加快河湖岸线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推进节水型达标社会建设,科学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创建,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近年来,芷江县连续打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组合拳。


清理河湖“四乱”,不断改善河湖环境。乱石堆积、网箱遍布,曾是舞水河芷江段的普遍现象。为根治乱象,打造良好的水环境,芷江县以河长制为抓手,以水行政执法为重点,先后开展水上餐饮船舶和浮动设施整治、舞水河入河排污口整治、河岸垃圾处理整治、天然水域禁捕退捕整治、网箱拦网养殖整治、和平湖专项整治行动、碧水青山蓝天行动等,清理乱堆碎石杂物3200余立方米,治理河道岸线1.2公里,拆除临河建筑14座、砂石加工设备8座,拆除河道主行洪区网箱8187口53.57万平方米,清除流域水白菜、水葫芦等水生植物12万平方米。通过整治,乱采滥挖、毁坏河道、影响河道行洪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遏止,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实施科学补水,不断提升河湖水质。水质改善是河湖生态复苏的核心要素,而保持生态流量则是维护水质的重要途径。为保障河湖生态水量,芷江县按照“能调尽调、能引尽引、能补尽补”的原则,统筹防洪、灌溉、补水,本地水、外调水、非常规水三水互补、一水多用,尽最大可能增加河湖生态补水量。为了扎实推进全县小水电清理整治,芷江县积极建设江河生态流量及水电站监视一张图在线监管系统,对全县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情况进行实时巡查、判断、预警和执法辅助,实现“核得准、看得见、测得精、放得够、管得住”的生态流量下泄科学管理目标;为水政执法人员配备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给水电站戴上了生态流量“紧箍咒”,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流量监管规范化、信息化进程。为进一步强化舞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芷江县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及新晃侗族自治县、鹤城区签订了跨界联防联控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及新晃侗族自治县、鹤城区人民政府签订了跨界联防联控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同时,建立信息情况联通、矛盾纠纷联调、非法行为联打、河湖污染联治、防汛安全联保“五联”机制,推动跨区域联动治水提档升级,合力强化㵲水流域边界区域河湖管护力度,确保跨境河流水质长期保持在类以上。


河湖生态复苏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更需要精细严格的管理机制和管护水平。构建官方河湖长+河湖检察长+河湖警长+民间河湖长+企业河湖长+护河员+志愿者共同管护河湖管理体系,明确县、乡、村三级河湖长549人,实现了全县河流、湖泊、水库等各类水域管护全覆盖。将水域岸线垃圾清理纳入乡、村河长制工作重要内容,保证水质达标并做好水域岸线长效保洁管理。积极推进水资源智慧管理,建设互联网+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加强对乡镇集镇水厂的实时在线监控,定期对全县供水点位进行水质监测,实现水资源动态、定量、精细化管理。整合水利、水文、环保、畜牧监控系统,建立芷江智慧河湖信息管理中心,探索建设“数据通信一张网、幸福河道一个码、预警预报一中心、运行监管一张图、态势感知一个屏”的智慧河湖管理运行体系,补齐传统河湖监管短板,实现河湖监管事件“上报、下派、核实、处理、反馈、销号”全流程闭环管理,建成了全县水环境共治的中枢神经,实现河长巡河、调度管理的可视化、实时化,推动了河湖管护智慧化,为实现平安、生态、智慧、富民、文化、宜居的“芷江侗乡幸福河湖”提供重要的数字化支撑。


打造水系生态廊道,构建人水和谐新格局。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因地制宜、示范引领、共建共享”的原则,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施策、系统推进河湖综合治理。以增绿扩量、生态修复为重点,以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系统为目标,按库塘(沟渠)、河流、流域划分为点、格、片,构筑山水共治“作战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造、封、补、改、修、管”等综合措施加快推进芷江县生态廊道建设。以河长制、林长制为抓手,突出样板河提质增绿工程、水源涵养林提质增效工程、水系绿色廊道工程、增绿护源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积极构建水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努力形成全民共晓、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水域岸线保护良好局面,着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水和谐新格局。



相关阅读

湖南芷江县打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组合拳

2914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