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国水利部网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㵲水飞出幸福歌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1-12-07

在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缘,有一个因屈原之作《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芷兮醴有兰的诗句而得名的美丽小城,得益于㵲水润泽与滋养,这里水清山黛,风光旖旎,物产丰富,钟灵毓秀。她的名字叫芷江。


㵲水奔流,千年不息,它是一部流淌的史册,见证和记录着芷江的前世今生,原生秀美,兴盛荣光。然而曾几何时,芷江的母亲河也曾历经沧桑,受到污染和破坏,却又在新时代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中得到呵护,容光焕发。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上级水利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芷江县水利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略为指导,以党建引领,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智慧水利“四大大水利”,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河湖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各项重点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谱新时代治水兴水新篇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加快推进全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泓清水润古城


芷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据史记载,芷江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多次为州府治所,是湖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前来,㵲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黎民百姓,书写了无数的惊世传奇。潇湘行尽千山水,犹道芷江更清美,千年沧桑巨变,芷江阔步走在新时代康庄大道上。


芷江是一座胜利之城、和平之城。一纸降书落芷江。1945821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飞抵芷江,向中国政府献交了百万侵华日军在华兵力部署图,并接受载有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详细规定的备忘录,史称“芷江受降”。中华民族的耻辱得到血洗,正义得到伸张,和平得到拥抱,从此,芷江以胜利之城闻名中外。近年来,芷江将抗战文化升华为和平文化,加快和平文化基地建设,保护性地修缮了受降纪念坊、抗战胜利受降典礼会场旧址等二战时期建筑物;新建了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太和塔、湖南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建成了和平大桥、和平电站、和平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一系列蕴含和平意义的标志性设施。在这里,和平文化深入人心,和平标识随处可见,芷江国际和平名城形象举世瞩目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首个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特别是202123日,中国芷江获准成为第307座国际和平城市,是继南京之后,中国又一个获得这个荣誉的城市,系湖南省首个。


芷江是一座水美之城。㵲水是芷江的母亲河,水资源丰沛,分管农村水利多年的芷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县河长办主任杨桂花如数家珍,喜形于色地说:目前,我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0.8万余处,上型号水库154座,总库容达3.4亿立方米,灌溉渠道2938公里,山塘5116口,水轮泵站248个,电灌站150处,小水电站30。众多水利工程星罗棋布,芷江县基本形成了中小型水库为骨干,山塘溪坝为基础的大中小结合、蓄引提并举的工程灌溉体系,全县蓄、引、提水灌溉1.3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96千公顷。一湖两岸风光绮丽,灯光夜景璀璨迷人,已是网红打卡地。这里四季瓜果飘香,芷江鸭百吃不厌,甜茶健康养生,虫白蜡功效独特,高山刺葡萄精酿的红酒、白兰地醉人心脾。一组组直观数据强有力地支撑起芷江成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功能区、湖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


芷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魅力之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清粼粼的㵲水河,漂染出芷江绚丽的侗城文化风情。㵲水两岸,侗、汉、苗、土家等25个民族在此和谐生息,其中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8.9%,芷江是全国五大侗族自治县之一,也是湘西五溪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亚洲最长的龙津风雨桥、侗族最大的鼓楼群,有丰富而独特的侗族文化,黄沙、碧河、拾担、拾万坪、五郎溪等侗寨风景美丽如画。自古被誉为滇黔门户、黔楚咽喉的芷江,㵲水拖蓝,明山叠翠,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利用好芷江自身的水生态资源优势,做好水文章,释放水活力,发展水经济,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芷江县委书记、第一总河长梁志平信心满满地说。


创新机制聚合力


跟随县水利局河长办主任刘杨,辗转去往芷江三道坑镇金坪厂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工地,一路听他介绍近年来开展的河湖长制工作,觉得内容丰富而精彩。


找准重点,摸清思路,下狠功夫,河长制工作就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芷江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光辉曾经是乡镇河长,对河湖长制工作深有体会。


据介绍,芷江县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过程中,非常注重机制创新,尤其在加强生态空间管护、严格治理环节管控、完善合作治理模式、科学管水治水等各方面,不断探索河湖管护治理新模式。


芷江县积极落实“流域+区域”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县、乡、村三级河湖长380人,实现全县河湖全覆盖。坚持“水必巡、岸必观”的水岸同治理念,践行“岸河结合”巡河模式。实现河流数字化管理,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无人机、APP等先进技术,构建起全域水系一张图,确保河流监管无遗漏、无死角。


在此基础上,将水域岸线垃圾清理纳入乡、村河长制工作重要内容,引入社会化治理手段对水域岸线进行长效保洁。推行“未巡先改、边巡边改、巡后整改、以案促改”的“四改”工作机制,各级河湖长带头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河湖“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构建起“发现督办反馈”工作闭环。


“走出去,请进来,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探索和完善合作治理模式,效果是看得见的。县水利局副局长杨占兵笑着说。近几年来,芷江县持续探索推进“河长制+研学政”治理模式,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科学有效治水,成效显著。


走进小微水体治理示范地——唯楚酒庄,仿佛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县里推行的小微水体治理使企业焕发了生机,农民可以就地就业,收入稳定,真正实现了全面小康。”唯楚酒庄年轻的管理人员尹俊开心地说。


唯楚酒庄占地300亩,仅葡萄园就有150亩,走在枝枝蔓蔓的葡萄园里,甜蜜的香气沁人心脾。“原来是臭鱼塘,死水流不出去,很多土地都抛荒了,经过小微水体治理,现在这里成了花园中的酒庄,酒庄中的花园。”杨占兵说。


推进治水向沟、渠、塘等水系“毛细血管”延伸,有效提升了水质,为葡萄园灌溉、红酒温汤等彻底解决了水源问题。“真的要为水利部门点个大大的赞,小微水体治理使唯楚酒庄成为‘农业+加工+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基地,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说到治理成效,尹俊掩饰不住内心的赞叹之情。


乡村因水而美,产业因水而兴,唯楚酒庄只是小微水体治理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强化㵲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芷江县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及新晃县、鹤城区人民政府签订了跨界联防联控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制度化,确保跨境河流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以上。


在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中,芷江县还大力营造全民护水氛围,倡导“开门治水”理念,实施“全民护水”行动,建立“官方河湖长+河湖检察长+河湖警长+民间河湖长+企业河湖长+护河员+志愿者共同管护”河湖体系。充分利用新媒体科普水资源与水利知识,做好政策解读,展现工作成果,提升民众知水、爱水、护水、惜水意识。


激发活力,催生动力,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河湖长制工作就在这样强大的合力作用下不断走向深入。


铺展绿色新画卷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指明了生态文明之路,擘画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芷江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加强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水管护制度,着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积极开展国家水利风景区创建及管理,努力在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创新思路,做出特色,呈现亮点,实现“一泓清水润芷江”。


“近年来,我们着力在‘治、管、护、用’四字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上,坚持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与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相结合,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真正做好水文章。”尹光辉说。


近年来,芷江县先后投入资金3亿元,完成堤防建设6公里,实施草皮护坡及绿化美化亮化近1万平方米。以和平湖为主体,休闲长廊和雕塑为主景,改造沿河大道4公里,设置滨河景观15处,新建2座旅游桥、20处亲水码头、8处侗族观景亭,新建湿地公园1处,配以形式各异的小广场、景观小品、灯光亮化等配套设施,组合种植多品种乔木和灌木,体现出江水两岸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色。


投资近3亿元新建了自来水第二水厂,日供水规模达5万吨(远期供水规模10万吨∕天)。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废水1万吨,出水达标率98%以上。投资575万元实施了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改造和雨污分流项目,建设污水管网14.69公里;㵲水沿线自筹资金完成废水处理升级改造及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投资900万元新建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场3处,县城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100%


先后开展水上餐饮船舶和浮动设施整治、㵲水河入河排污口整治、河岸垃圾处理整治、天然水域禁捕退捕整治、网箱拦网养殖整治、和平湖专项整治行动、“碧水青山蓝天”及河道保洁等十多项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污染企业全面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在河道实行全面禁采,乱采滥挖、毁坏河道、影响河道行洪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遏止。


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以和平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为核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功能,健全营销体系,实现水利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多年的真抓实干,和平湖已建设成为在河湖长制工作推动下的河湖建设标杆,今年10月成功入选为全国30家高质量发展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正在争创全国高质量发展十大标杆景区。


在县河长办的大力倡导下,芷江县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21年,在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中国水利学会等部门组织的“节水在身边”全国短视频大赛中,芷江荣获“优秀组织奖”。


“有为才有位,这几年河湖长制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县里的每一条溪河变得越来越亮丽,城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老百姓交口称赞,积极参与,心里感到特别欣慰。”杨占兵说。


放眼侗乡大地,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底线思维强管理


丰沛的水资源对芷江来说是大自然的馈赠,但如何让水资源变成水优势,用好这笔财富,是摆在水利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更好地加强水资源管理,破解水问题、保障水安全,芷江县坚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聚焦依法治水、制度管水、铁腕护水,有效提升依法治水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多点式管理、利剑式执法、联动式治理,成效显著。


多点管理方面,结合县情、水情,芷江在县域范围内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扎实推进取水许可管理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们完成了千吨万人农村集中供水自来水厂及中型灌区取水计量设施安装工作,不断完善用水统计调查名录,为科学制定全县用水计划奠定了基础。”尹光辉说。


利剑执法方面,芷江县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切实加大水土保持监督力度,年内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审查26个,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86.84万元,有效推进良好生态环境。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今年来共出动巡查车辆198趟次、巡查人员605人次,开展河湖行政执法检查120次、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巡查58次,有效维护了芷江县良好的水事秩序。


联动治理方面,全县建立起了“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推动河湖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办案有效衔接,通过“河湖长+司法”,目前清理河道岸线100余公里、清除流域水白菜、水葫芦等水生植物12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房8000平方米,整治城市、农村黑臭水体5000米。


“近年来,芷江依靠严格、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相适应,也给我们芷江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杨桂花说。


发展是硬道理,水是硬约束,水资源格局决定着发展格局。芷江县正是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依法治水管水,加强水生态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


数字赋能凸智慧


“结合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我们把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使河更畅、水更清、堤更固。”刘杨说。


数字时代,为水利高质量监管创造了条件。近年来,芷江县水利局通过搭建平台、建立系统、安装设备,促进智慧水利真正落地。


搭好防汛减灾“智慧大脑”。芷江县水利局积极筹措资金,加强水雨情监测和水旱灾害防御指挥系统建设。采取与气象、水文部门合作共建、数据共享共建模式,共建设雨量站56个、水位站18个、视频监控站14个、简易雨量站19个、无线预警广播1546套、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1套。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对全县4条主要河流重点河段和21座小(1)型以上水库信息采集全覆盖,雨情、水情、汛情、工情全掌握,保障群众安全度汛。


构建资源管理“网络眼睛”。县水利局积极推进水资源智慧管理,建设“互联网+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加强对乡镇集镇水厂的实时在线监控,定期对全县147个供水点位的水质监测,实现水资源动态、定量、精细化管理,保证水质达标,让全县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放心。


打通涉水事务“奇经八脉”。县河长办加强河湖长制智慧建设,运用大数据、电子眼、无人机、APP等新技术,大力实施智慧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通过App巡河全覆盖,保证日常巡查留轨迹,对发现的问题实时采集、上传、处理,打通问题处理渠道,推动河湖长制工作一体化、智慧化,实现对河流、水库及水资源、水生态的全方位监控,形成了河湖治理水陆空联动工作新格局。


用好生态流量“数字神经”。为了扎实推进全县小水电清理整治,积极兴建芷江县江河生态流量及水电站监视一张图、视频综合监控、流量监测以及预警管理在线监管系统,对全县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情况进行实时巡查、判断、预警和执法辅助,实现“核得准、看得见、测得精、放得够、管得住”的生态流量下泄科学管理目标,为水政执法人员配备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给水电站戴上生态流量“紧箍咒”,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流量监管规范化、信息化进程。


“借助智慧水利管理平台,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置,落实河湖长制更加快捷,水利工程管护更加全面,防汛调度更加及时。”尹光辉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智慧水利建设,将智慧化延伸到水利工作方方面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用信息化、智慧化驱动水利现代化,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芷江县与时俱进,不断扩大智慧水利覆盖面,延伸到河湖保护、工程建管、防洪减灾、水质监测等方面,使河湖“清四乱”、水利监管等多项工作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不断提升,初步打造了智慧水利的芷江样板。


对标时代促发展


水利事关国计民生,水利建设发展与时代同脉共振。近年来,芷江县水利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争资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上真抓实干,为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是关键。芷江县紧紧瞄准上级投资方向,在扎实做好项目前期规划基础上,积极强化对接,努力争资立项。2021年以来,争取到了两江口、干田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梨溪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县城右岸岸坡整治等项目,投资金额达8000余万元。目前正在积极向上级水利部门争取将杨溪芷江三期治理工程列入2022年实施范围,这是我们下一步水利工作的目标。尹光辉语气中充满信心。


资金到位了,如何用好也是重要课题。芷江县牢牢把握了两点,一个是强化调度、有序推进,一个是围绕核心、抓住重点。


面对来之不易的项目资金,必须在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基础上加强统筹协调和有机衔接,抓细项目建设管理,让有限资金切实发挥最大效益。尹光辉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芷江县以防汛抗灾、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作为重点,抢抓国家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机遇,大力开展江河堤防加固工程、水库除险工程、杨溪河治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项目等水利工程建设,提升重大水利设施水安全保障能力。通过相关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全县基本形成了由河、库、堤防为主的水安全工程体系,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水安全信息化指挥系统初步建成,水安全工程联合运行和优化调度手段明显增强。近年来先后投资3亿多元完成了以防洪为基础,集生态修复、环境美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县城防洪堤建设,惠及15万群众。2021年来芷江县共投入和发动各类资金12874.91万元,实施水利工程67处,涉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岸坡整治工程、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等。近年来先后投资3亿多元完成了以防洪为基础,集生态修复、环境美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县城防洪堤建设,惠及15万群众。


一组组数据,映射出芷江水利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十四五规划纲要不仅确立了一个鲜明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也提出了新时代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对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水利仍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必须认清前进的方向。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锁定这个目标:加快实现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谈起下一步工作,芷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总河长梁元和脸上流露出浓浓的激情。


道不尽千年的㵲水河,沉淀着雄浑厚重,荡漾着富裕幸福。徜徉在㵲水岸边,清澈见底的河水,坚固靓丽的堤坝,一项项水利工程的实施和应用,彰显着芷江水利人的责任与担当,展现出人水交融、生态和谐、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一首优美的歌曲《㵲水河,我的母亲河》,唱出了芷江人民对㵲水河的深情厚意,它是清清㵲水河飞出的幸福之歌:


美丽的㵲水河

从我家门前流过

微风吹来荡清波

一路唱着欢乐的歌......






㵲水飞出幸福歌

2124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