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一江碧水绕新城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9-04-01
株洲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洲”命名的城市,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2016年以来,株洲市紧扣《株洲市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完成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全市每条河湖都有了“管家”;顺利通过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验收和行政验收。
以水为基,构建“十港筑城、碧水穿城”的格局
株洲因水得名,也曾因水而困,市区水面率一度由1981年的5.7%下降至2013年的3.4%。城市水系的破坏不但引发防洪问题、生态问题,甚至影响城市结构形态。
以创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株洲市以水定城、水城共融,统筹规划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确定了“一轴三区、三网六城、一江两岸三山十港”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在建设试点核心区内建设了神农湖、栗雨湖、万丰湖等28个多层次、立体的水系景观系统,新建、改扩建水库及蓄滞洪区33个,新增蓄滞洪区面积1053.44公顷,新增蓄洪能力2058.2万立方米,目前株洲市区水面率已达6.06%。
根据《株洲市城市河湖水系蓝线保护规划》,未来受保护的水体面积将达12.28%,水的延伸性、流动性将得到极大彰显,最终实现“十港筑城、碧水穿城”的愿景,走出一条以水为基构建城市复合生态体系。
以水求变,老工业基地蝶变水生态文明新城
作为老工业城市,株洲在共和国历史上创造了200多项工业第一,但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
近年来,株洲市抢抓国家“两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机遇,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精准防污、铁腕治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致力将株洲打造成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走出一条以水求变、以水定产的绿色发展之路。以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为突破口,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勇气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企业全部关停并转。扎实推进霞湾港、清水塘、白石港、枫溪港等污染水体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修复被污染的水环境。
曾经一重化工业为代表的清水塘脱胎换骨:轨道交通产业迈上千亿台阶,清水塘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效初显,湘江株洲霞湾断面从国家Ⅲ类升为Ⅱ类,区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一座生态文化科技新城将应运而生。
以水为媒,城乡水生态环境治理齐头并进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期间,立足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产品供给,驱动城乡二元共生融合发展。在市区及5县市城区,大力实施湘江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以“一江两水”为纽带,推进亲水生态岸线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建设了集防洪、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防洪景观带。
积极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一江八港”截污干管建设工程,投资近10亿元建成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8.5万吨/天。在农村,积极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突出抓好45.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水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以中小河流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建设“一村一水景”“一村一水韵”,炎陵黄桃、茶陵杨梅等成为乡村美丽山水风景孕育出的多姿多彩“美丽经济”。
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2000多名河长共同发力,推动市域内江河水质持续变好。城与乡共同走出一条保证水安全、保护水资源、维护(建设)水工程、发展水生态的融合发展之路。
以水为韵,水文化景观成为市民的“会客厅”
水是株洲最大特色,名胜古迹、红色资源遍布湘江、渌江、洣水之滨。株洲市把水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要素,完善了湘江风光带、慧科生态园等现代水景观,维修了攸县禹王宫、茶陵铁犀等水景点,修复了朱子码头、杜甫亭等水文化遗址,重建了洣江、洣泉、渌江等古代书院,修建了一批广布城乡的近水、亲水、戏水、乐水平台。同时,株洲市将“火车头”城市精神、红色资源等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融入水利工程,以水为线索展示城市发展历程,讲好“株洲水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株洲市将市民写的小诗、热心助学而牺牲的志愿者“鱼片”以及“湘江义犬”故事融合湘江风光带建设,使湘江风光带可看、可游、可读,成为了株洲市民的“会客厅”,逐步走出一条发掘水底蕴、打造水景观、传承水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互动之路。

湖南水利二维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