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闪放光彩—记老红军刘明高(图)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0-12-09

红星闪闪放光彩—记老红军刘明高(图) 一个年过九旬的老人,身材不高,长方脸容,双目眯望,额上深嵌的皱纹记载着他的沧桑经历。他老了,他病了,相当疲乏。近日,他躺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高干病室里,前来看望他的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评说:他为革命奋斗几十年,无私无畏,老老实实,淡泊名利,有功于天下,无愧于人民。 他,就是红军老战士刘明高,1983年7月,在湖南省水利水电职工疗养院副院长岗位上离休。当时组织上批准他享受副厅级待遇。离休后,他身体力行,四处奔忙,继续为人民做好事,保持革命晚节。2009年9月29日,中共湖南省委发文,接中央组织部通知,经研究同意刘明高同志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 少小离家当红军 1916年9月出生的刘明高,是江西省赣县三溪乡西溪村人。他自幼在农村长大。1931年,朱毛领导的红军来到他的家乡,不久建立了红色政权。那年月,刘明高和追求进步的小伙伴像电影里的潘冬子那样,积极加入了儿童团,白天为红军站岗放哨,查路条,偶尔还帮助红军送信;夜间上夜校识字、学文化,捉拿抽鸦片的人,送到农会,有时还跟着妇女会的人去抓赌博,维持当地革命秩序。 在与红军相处的日子里,刘明高学唱红军歌,爱听革命故事,初懂一些革命道理,希望做一个有志气的人。1932年,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上级党委发出扩大红军的号召,苏区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1933年3月,16岁的刘明高离开了种田又做陶器的家庭,告别了父母亲人,来到红三军团五师十五团,戴上了红星闪闪的军帽,参加了革命队伍,当上了一名战士。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当过卫生战士、看护员、护理员、看护班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转战赣、粤、湘、黔、滇、川、青、甘、陕的岁月里,他虽然年纪轻,个子不高,但为人勤快,除了行军打仗,到了驻地还烧开水,打扫卫生,做一些看护伤员的工作。在过雪山草地时,他们吃了很多苦。那时粮食供应不上,靠吃野菜草根,有时把皮带煮烂大家分着吃。有些沼泽地烂泥很深,个子小的人不小心掉进去就拔不出来,人们不得不手牵手前行;那里的水有毒,喝了就肚子胀痛甚至性命难保。红军当时既要突破敌人的封锁和围追堵截,还面临又饿又困又渴的险境,有时一天牺牲几个熟悉的战友,有的因为打瞌睡掉了队就下落不明了。所以首长和老战友总是提醒大家:跟上队伍。据刘明高回忆,在那部记述长征的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描写一名体力不支的老炊事员背着大锅在雪山上遇上狂风不小心滑了一跤,一下子滚下山去,场面十分危急,那是真人真事,当时,他离这个炊事兵只百把米的路程。长征路上刘明高抱着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虽然颈部和右手中指受伤,但无大碍,好不容易走过来了。长征结束后,刘明高经领导同意,保留了一个粗布缝的马袋,作为纪念。在行军中,这个马袋一边装着粮食,一边装药品,总是装满的时候少,放空的时候多。可见后勤供应的困难。至今这个马袋他还收藏着,作为历史的见证,有时用它向青年人进行传统教育。 经过血和火的考验,1936年2月,刘明高在陕北延长县驻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他在陕北苏区第5师13团当战士。随后进入陕北红军第三后方医院当看护员。 牢记白求恩教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候,全国和全世界的正义人们纷纷支援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9月,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组织了一支医疗队,经延安奔赴晋察冀边区,在五台山一带工作。这时刘明高在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任看护长,有机会在白求恩医疗队指导下工作,并接受其言传身教。他对白求恩医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和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热忱的精神留下深刻印象。他回忆白求恩同志总是通过翻译交待,医务人员要一切为了伤病员,说话要热情亲近,态度要友好,治疗和护理要严格按规程操作,讲究医疗效果,不分昼夜,要严细分工负责,不许出差错。不管谁出了问题,白求恩就会毫不留情追究责任,严肃处理。白求恩从国外带来一张钢丝床,可是很少睡安稳觉,只要医疗队通知他有伤员要作手术,他就顾不上休息,马上进入战斗状态,一分一秒也不延误。他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所以带出一支技术精良的队伍。在五台山,白求恩把中国的伤病员当作自己亲人和兄弟,交了不少中国朋友。这些事,刘明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此他更加懂得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一切为了病人。1939年11月,白求恩因医治伤员中毒,逝世于河北完县。刘明高对白求恩以身殉职无比悲痛。他在看护长的岗位上处处以白求恩为榜样,用实际行动寄托自己的哀思。后来,他又随军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和百团大战,英勇抗击日寇。 解放战争时期,刘明高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军军部卫生所医生和团卫生队队长等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多少年后,他从医生升到科长再提为医院院长。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都牢记白求恩的教诲,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有一次,在湖南东江水利水电建设工地,刘明高医师下班了,准备吃晚饭,忽然听来人告知,附近农村有一个孕妇难产,处于半昏迷状况,乡村接生员无力施救,焦急万分,特来求援。刘明高二话没说,顾不上吃晚饭,穿上白大褂,带上急救药箱,直奔孕妇家,问明情况后,马上进行接生,经过打针、用药、助产直到半夜三更婴儿才平安降生,产妇转危为安,刘明高才松了一口气。在东江水利水电工程局职工医院,刘明高曾担任业务院长,他学习白求恩,工作严细,分工明确,对医务人员要求具体。工地工伤病员多,他对医生的手术方案要求严谨,并提出争分抢秒,不出差错;护理要操作到位,日夜看守,打针上药不能失误;出院后要交待伤员如何保护伤口,按时用药,消除炎症,注意休息,防止感染。 上世纪70年代末,刘明高在湖南省水利水电职工疗养院,从基建到开业,从头忙到尾,1980年升任该院副院长。大家公认他平易近人,敢挑担子,处处为病人着想。疗养院开办之初,疗养员在大食堂就餐,每天只有6角钱的伙食标准,达不到疗养员每天9角的水平,他听取疗养员的意见后与有关同志商定,增办营养食堂,提高疗养员伙食标准,但因缺乏管理经验,第一期疗养的40人出院时伙食费亏空100多元。他接受办公室的建议,宰杀职工大食堂的一头肥猪弥补了疗养员的超支伙食费,但减少了年终大食堂给每个职工分发两斤猪肉过年的实惠。事后由刘明高在大会上说明情况,作出检讨,承担管理不善的责任,提出要求,今后伙食工作应加强核算节约开支,下不为例。 干革命不讲价钱 从刘明高的经历来看,他是个服从组织分配的人。他从入伍当兵到转业在地方任职,前后岗位变动了二十多次。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能上能下,不讲条件,尽职尽责。 全国解放后,百废俱兴。我党我军需要大批有知识的干部为国立业。刘明高被组织安排进了西北野战军的卫生学校当学员,他像在战场上一样,冲锋陷阵, 吃苦耐劳,攻克文化堡垒。1950年9月1日修业期满,取得了毕业证书。后来,在工作岗位又坚持自学,向内行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1953年1月,他获得了卫生部长李德全签发的医师证书。同年,组织上输送他去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干部学校学习,两年后的1955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毕业文凭。紧接着这年9月,他又被转送到武汉湖北医学院内科医师专修科继续深造。那时候,他已是快40岁的人了。在教室里可称得上“老”字号的学生,胡子多多,其读书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仍然不耻下问,起早贪黑,多花时间,做到了笨鸟先飞。1958年10月拿到了毕业文凭。在毕业鉴定中,同学们对他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他政治立场坚定,对党忠诚老实,组织观念强,学习刻苦努力,团结同学,生活朴素。 在毕业分配时,有人要留在大城市,有人选福利待遇好的单位,也有人找轻松一点的工作,然而他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挑肥拣瘦,带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组织上分配他到湖南水利部门的施工战线,他没有犹豫,坚决服从。名单一宣布,打起背包就奔赴东江工地报到。后来,他转战东江、双牌等水利水电建设工地,风餐露宿,从事医务和行政工作,最后来到长沙市远郊区——泉塘工地。他先后担任湖南省东江水利水电工程局职工医院业务院长、湖南省水利水电建设公司工会主席、党委委员兼机关党支部书记、湖南省水利水电职工疗养院副院长,直至离休。 当年疗养院的同事谈起刘明高,不少人对他带头排队到大食堂买饭,星期六义务劳动与大家一起打扫卫生留下美好记忆。原副院长杨友正还记得义务植树的情景,当年在刘明高等同志领导下,统一规划,发动职工自己动手,开山凿石,撩壕挖洞,搬运树苗,浇水施肥,坚持三年,120多名职工,每人每年挖三个洞,包种活三棵树,几年下来,栽树上千株。其中白玉兰、桂花、雪松等名贵树487株,还栽植了路边冬青树,建起了花坛,成为花园式的疗养院。在植树劳动中,刘明高总是身先士卒,开工早、收工晚,他还帮助收拾工具,检查植树质量,不辞劳苦。 据知情者回忆,刘明高同志从不计较工资待遇问题。他1952年定为行政15级,1963年11月升为行政14级以后,二十年没有变动职级,直到1983年离休前才晋升为13级,每次调资提级,他总是主动谦让,让了一次又一次。他说,比起长征时牺牲的同志,比起白求恩大夫来,自己微不足道,非常幸运,无数革命烈士奋斗牺牲,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们要知足。他还用这些道理劝告因调资闹情绪的同志,做细致思想工作,大家听了他的话心服口服。 牵肠挂肚故乡情 刘明高67岁离休后,一直居住在长沙市的普通房子里,他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晚年生活平淡充实。有时,附近学校和单位请他去作报告,讲革命经历,进行传统教育,他会乐意接受。在家里用革命思想教育子孙后人。他喜欢步行健身,订阅了老年刊物和当地报纸,爱听广播看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特别关心家乡的变化。每当看到故乡改革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新闻,他就异常兴奋。 他一向欣赏“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的话语,觉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唐诗诗句写得好。平时,他常对家人说:一个人不管外出多长时间,离家千里万里,到了老年时总会思念故土和亲人。永远不会忘记母亲的奶汁和故乡的山水把自己养大成人的。 刘明高的家乡西溪村是赣南山区的边远角落,直到上世纪的后期,交通还不方便,需要修桥修路,村里也没有通电,要架设电线。偶尔有人来长沙作客,向他谈起这些事时,他总会记挂在心间。上世纪70年代,他曾向本单位相好的设计施工人员问计,讨教如何办好家乡这些事?据此,他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供家乡人选择。他在离休以后,不顾年老体弱,曾经去南昌,走赣州,回赣县,到处求援,为家乡建桥梁架电线跑资金,筹备材料。他所花去的旅费和伙食费自掏腰包。有一次,在南昌时,江西省有关部门和老战友为他安排在江西宾馆吃住,那时每天50元的住宿费,他只住了两天就退房,说是价格太贵了,浪费国家的钱。江西接待的同志说:“不要你出钱,我们安排好了。”他说什么也不干,坚持要搬到南昌的亲戚家去住。就这样,他通过努力,好不容易为家乡筹措了四吨修桥的钢材。在架设电线的过程中,他也尽了一份力量。 上世纪70年代末,他老家一个堂侄,名叫刘才平,20多岁了,未婚,突发肾炎,全身浮肿,双脚无力,来到长沙找堂叔刘明亮求医,刘明高马上将病侄安排到大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又留在家里休息几个月,包吃包住,改善营养,继续服药,直到恢复健康。以后又在长沙让他学门手艺。临行时,打发路费回家,再三交待侄儿回去后自立自强,讨个老婆,建个家庭。刘才平回到家乡以后,勤耕苦种,运用学会的修理缝纫机的技术,走村串户,为乡村企业上门服务,有求必应,又讲究质量和信誉,生意越做越红火,技术精益求精,他不但能修理“蜜蜂”和“飞人”等老式机子,还能修理三线锁边机,现在能修电脑缝纫机,成了当地有名的维修个体户。他还娶妻生子,建了新房,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刘才平从内心里感激堂叔刘明高的帮助,几乎每年过年前后都带些家乡土产酱板鸭等东西来长沙看望老人,谈谈别后情景,叙说家乡发展变化。刘明高听后十分高兴。他几乎每次分别时都交待侄儿,做人要老实忠厚务正业,做事要勤快不怕苦,与邻里相处要团结友善不计较。 刘明高热爱家乡的情结并不局限老家亲友,他把当兵和工作过的地方当成第二故乡。他在担任医院院长的时候,关心周围农村病人,有条件接诊的尽量接诊,检查用药,尽量为患者节省开支。同时,他还想方设法帮助周围农村解决水、电、路方面的具体问题。离休后,他的关系放在省水利水电施工管理局,他总是感慨局里上下对他关怀备至,情深意长,因而,他也总是想在晚年为局里献计献策,为水利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2008年,四川省汶川发生大地震,他得知后,对家人说,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时,老百姓烧茶送水、送鸡蛋,帮助筹措军粮,对红军支援很大。今日四川受灾,我们应该支援。那一次,他捐出2000元人民币给灾区,表达自己的心意。 寒来暑往数十年,刘明高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向平凡工作岗位,再步入幸福晚年,都像一颗闪闪的红星,经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刘明高同志 刘明高(右)晚年听时事报告 老红军刘明高晚年爱学习
相关阅读

红星闪闪放光彩—记老红军刘明高(图)

7636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