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之“五需”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0-12-09
领导者之“五需”
领导,群众之首也。无论是何种行业、何等级别,大凡领导,都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奋斗目标的确定者、工作举措的决策者、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复杂矛盾的疏导者、各种关系的协调者、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由于领导者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所负的崇高使命,决定了其必须具备与众不同的素质、非同一般的才干。特别是在当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时期,迫切需要提高各级领导者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笔者以为,对领导者当下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具有“五需”:
一、需要理论上的清醒
理论,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物的抽象。是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知识有系统的结论,是实践经验的深度总结和高度概括,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古今中外,大凡社会重大的变革,事业重大的突破,无一不取决于首先在思想上的革命,理论上的创新。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的思想武器,是革命行动的指南,是社会前进的灯塔,是时代发展的旗帜。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没有新一代领导人正确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也就不会有现在一系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也就不会有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出现。
具体到每一个领导者来说,理论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祛除愚昧的“利剑”。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难以有政治上的成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明辨是非的识别能力,强烈的政治意识,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些都源自于理论上的成熟、理论上的清醒。领导者执政能力和水平、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如何都是以掌握理论知识、丰富理论底蕴为前提的。笔者认为切实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引领我们事业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只有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些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我们在实践中,许多茫然无措的事情才会豁然开朗;许多山重水复的时候才会柳暗花明;许多风云变幻、纷纭复杂的关头才会有政治上的敏锐、思想上的成熟、行动上的坚定。
而任何一个领导者,理论上的清醒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唾手可得,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唯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升华,才能站在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制高点。同样,唯有用理论总结实践经验,赋予工作经验以理论意义,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丰富理论,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才能成为我们认识事物、掌握政策、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二、需要思维上的理性
理性思维是人们进行“演绎、归纳、推理、论证”的思维活动方式,是生物进化的最高结晶,是人类思维最高级的形式,也是一个人理想、理念、理智的综合反应。没有理性的思维,就难有对问题的正确的、科学的洞察透视;就难有对是非的甄别判断;就难有对难题的有效破解。对于领导者而言,理性思维就是对其所获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客观分析、科学归纳、求实论证的过程。如同专家会诊疑难病症,为其把脉问诊,为其透视检查,为其探究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方可见效。如果每位领导者都具备了理性的思维,就会主动对各种情况求真问实,对各种现象刨根究底,让各种问题水落石出,让各种对策有的放矢。就会在实践中切实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就会在决策中自觉坚持谋近虑远、顾此及彼。
要使自己的思维更趋理性,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使主观愿望符合客观实际,使主观思想遵循客观规律。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真,凡事掌握分寸把握度。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勤奋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丰厚自己的理论底蕴,牢固树立健康的世界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唯物辩证法,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同时要深入实践。在见闻、目睹、实践中,处处专神,事事倾心,撒网式的获取真情实况,以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提炼和把握真知灼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性思维,维护决策的科学性。唯其如此,才会少一些头脑发热的盲目决策,少一些跟风赶潮的仓促上马,少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疾”工程,少一些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
三、需要思路上的创新
思路,是人的神经感观系统对客观世界反映的思维活动。对于领导者来说,思路决定出路,而切实可行有效的思路源于创新,但创新不是一种标新立异的哗众取宠,也不是流于形式的昙花一现,它是切合实际的工作措施,有的放矢的工作方法,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提高效率增长效益最佳的办法。创新是对旧事物、旧观念、旧认知、旧理论、旧方法、旧制度大胆的辩证的扬弃。创新要求领导者基于现实,又不囿于现实,而是努力的超越现实,突出当下,憧憬未来、谋划未来、创造未来。
思路的创新必须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为动力。任何一个思路的创新,都不可能信手拈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无不充满艰辛艰难艰苦,甚至经受失败的痛苦。如果没有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坚强信念、争创一流的崇高追求、艰苦奋斗的创新意识,就会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而停滞不前,或者半途而废一蹶不振。思路的创新必须以厚实的理论底蕴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支撑,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为依归。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我们党理论上的创新,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思路上的创新。当今社会,知识变革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网络世界精彩纷呈,信息窗口眼花缭乱,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刻苦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不断为自己注入创新的源泉,增添创新的活力,缔结创新的成果。
四、需要方法上的科学
领导方法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对策、举措和手段,是领导者实现工作目标、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各种矛盾的基本程序和主要作法,领导方法如同“渡河之船、过河之桥”。有了理想之船,如意之桥,才可以快速平安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领导者或领导者的成功之方法,并非千篇一律,一套模式。然而,能登上彼岸者,无一不是深谙搭桥过河、载舟登岸的学问,无一不是精通愿与事相一,人与事相宜,时与事相适的艺术,无一不是擅长借脑生才、借堑长智、借船下海的高手。新的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格局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进领导方法尤为重要。科学的领导理念和领导方法来源于科学的领导理论。注重学习现代领导科学的基本理论,把掌握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和运用现代领导科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立科学的领导方法,提高领导工作效能。因此,我们在扎实理论功底的基础上要把改进领导方法、科学领导方式作为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成就事业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工作中,力谋良性循环之策,行事半功倍之举,求一举多得之效。科学的方法来自对实情的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对上情、对下情、对本单位、本部门各方面的情况了然于胸,所明确的任务符合上级所期、群众所盼、现实所需、政策所允、自己所能。科学的方法体现在对力量的整合,所采取的措施,首先必须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好高鹜远,同时,要善于巧借外力,整合各种资源,伸长工作手臂,防止唱独角戏。科学的方法取决于对时机的把握,如同战场上只有当机立断的统帅才能取得胜利一样,成功到达彼岸者也是属于善于把握时机之人。“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行动要看时机,开船要趁潮涨”。每位领导者在开始做事前要象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象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但机遇只会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如果超越自身发展条件,即使是正确的思路、正确的决策,在不恰当的时机付诸实施,也会事与愿违,甚至付出沉重代价。
五、需要作风上的深入 领导作风是领导者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等在领导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直接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改革发展的进退成败,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作风的深入必须建立在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的基础之上。作风的深入,首先要求心入。心入就是要真正关注民生,贴近民意,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落实好、维护好。因此,只有怀着对党的忠心、对群众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且具有公道之心、正义之心、善良之心,才会有观察问题的专心、发现问题的细心、解决问题的匠心,才会有决心使扭曲的事情直立、复杂的事情具体,抽象的事情简单,这样才会心随事愿。其次要求声入。声入就是要吃透上情,真正把党的关怀、党的政策落实到人民群众之中去,正确传递党的声音,维护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就要求我们传达上级的精神、贯彻上级的文件、落实上级的要求,既不能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使之走样变形,更不能满足于打电话、发文件,而要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将上级的文件要求和本地的实际有机结合,保证政令畅通,促进事业发展。第三是要身入。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具体工作中、行动上体现领导就是服务,俯下身子,身体力行的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善于和基层群众有直接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连接,智与智的交融,深入到具体工作中,不摸清实情不走人,不解决问题不走人,真正做到问计于民,得情于民。真正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互依托,相得益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