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牌水电站创新发展50年取得瞩目成就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0-12-09
双牌水电站创新发展50年取得瞩目成就
今年11月,双牌水电站自开工建设已有50年,正值双牌水库水利枢纽工程50周年。 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双牌水电站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在开工建设中精心设计、严格施工、高标准建设双牌水利枢纽工程。投入正常运行后,科学管理、合理调度水库、不断强化安全生产,正确处理好兴利与防洪的关系;注重搞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对发电机械、电气设备的检查维修及更新改造,全面发挥了工程在发电、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功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促进湖南的工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0年前,为开发利用潇水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改善当时湖南电力十分紧缺的状态,双牌水库水利枢纽作为湘江主要支流潇水流域的第一期开发工程(潇水流域第一坝),于1958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两万余名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潇水河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齐心协力,克服了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各种困难,建起了一座由拦河大坝、坝后式发电厂房、左岸船闸、右岸灌溉渠首组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62年底工程基本建成,1963年4月成立双牌水电站。陶铸同志为工程欣然题词,写下了“双牌水库”四个大字,如今,巍峨壮观的双牌水利枢纽工程,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潇水河畔。自双牌水电站建成运营以来,在发电生产、防洪调度、农田灌溉、船闸航运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可观的效益。特别是近年以来,双牌水电站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在发电运行、防洪度汛、内强管理、外拓市场和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
一是发电生产高效运行。为解决当时湘南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急需用电,在1#机坑内临时安装了两台3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963年8月并入湘南电网投入运行;1965年5月2#机、1969年1月3#机先后安装了2台×4.5万千瓦机组发电,1979年5月1#机组4.5万千瓦(1978年4月底原临时安装的小机组即被拆除)安装完毕发电,1980年12月并入湖南省电网,三台机组(总装机13.5万千瓦)投产以来担负着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自发电机组投产发电以来,发电用水量为2300亿立方米,累计发电量200亿千瓦时,总产值达20多亿元。
二是防洪度汛科学调度。1966年底11扇钢制弧形闸门安装好,1967年6月10日正式关闸蓄水,6月27日首次蓄至正常高水位170米,水库正常运行以来,调蓄和宣泄大于1000立方米/秒的入库洪峰共400多场次,出现大于5000立方米/秒的洪水20余次,共溢弃水量1600亿立方米;1994年7月24日水库出现了最大的洪水,入库洪峰流量为8100立方米/秒(洪水重现期近15年一遇)、最高调洪库水位170.60米,相应最大下泄流量为7114立方米/秒,削峰率12 %,11孔弧形泄洪闸门全开泄洪计35.5小时。历年来水库调度加强洪水预报,提前预泄降低水库水位,削减洪峰,为水库上下游、湘水流域沿河一带的防洪减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农田灌溉效益明显。1965年右岸渠首开始向灌区供水,渠道干渠全长97公里,设计灌溉面积32万亩,渠首最大引用流量25立方米/秒,渠首正常供水以来,累计灌溉供水量80多亿立方米,在遭遇久晴少雨的干旱年份,减少发电用水,确保了灌区正常的供水,灌溉效益十分明显。
四是船闸航运调节顺畅。高水头、单线双向二级船闸于1962年8月正式通航过闸,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改善水库上下游的138公里航道,提高了河道运输能力,昔日作为潇水流域水上交通“咽喉”的双牌船闸,来往船只、木排过闸频繁、通航量大。船闸累计通过船只货物250万吨、木排520万立方米,为发展湘南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水上运输的方便。
五是多元发展取得成效。双牌电站一方面大力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积极协调外部关系,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用活用足政策,把握机会在电站上网电价上挖潜,自2006年10月以来,双牌电站已两次提高上网电价。另一方面坚持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路子,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多种经营为切入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电站发展空间,组建成立了股份制公司,增加了电站的经济效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