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家》载文:情系大江边—湖南省水利厅建整扶贫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0-12-09
《湖南作家》载文:情系大江边—湖南省水利厅建整扶贫
(本站注:2006年出版的第2期《湖南作家》载文叙说了省厅在大江边村建整扶贫事迹,再现了以王孝忠厅长为班长的厅党组对建整扶贫工作的重视、扶贫工作组的努力以及建整扶贫工作的成效,从中体现了王厅长经常说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网站专此转载供大家学习。)
资料图片:3月19日上午,王厅长在“我爱母亲河”湖南少先队主题队会活动上接受采访
英雄是在最危险时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人民的生命;奉献是平凡的人们在生活中给世人呈现的点点滴滴;爱是用自己的光明照亮了整个世界。
大地是慷慨的,她养育了人类;大地是无情的,她也报复了恣意施虐过度索取的人类。
当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时,当浮天大水掳走和吞埋肥沃的土地和字根表的村庄时,是省建整扶贫办工作组的同志出现在他们面前,当他们思念着突然离去的亲人,寂寞嚼疼准备重建家园时,是我们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伯华出现在老百姓的面前,给他们带来了阳光、希望和力量……
——题记
秋后的第一场雨,给人们带来了朦胧的温馨。雨是那么飘逸,那么疏放,令人黯然地追溯往昔,让人勾起逝去的惆怅,还有依恋的故人。随着时间的变更,季节给大地送来了成熟的魅力。窗外的雨一滴一滴地往下洒,我不知道是喜欢它的迷人和含蓄,还是喜欢那种让人黯然伤神的氛围。我坐在车上,心情同这秋雨一样。雨洒在玻璃上被摔成碎片,它将我的思绪和泪水带进了夏天“5·31”的那场暴雨灾难中。于是我闪动的泪眼,跳动的心无法平静,头脑里不停地闪烁着他们的身影。他们是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儿子,是孩子们的父母,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刻,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奉献给了人们,将身躯和灵魂奉献给了大地。他们的爱不能用一句言语来表达,不能用一个字来陈述……
一
也许是七位英雄的事迹时常在头脑中回萦,也许是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也许是那场神奇的暴雨对新邵的那块土垢垂青。然而真正了解和认识发水的原因和被洗礼过的西洋江里的大江边村,还得感谢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省水利厅王孝忠同志。一个下雨天,同王孝忠同志闲聊中谈到了新邵。他说:“作家,我建议你去新邵县的大江边村看看,报道一下今年‘5·31’水灾中感人的情况。”说着,他便打开电脑,电脑里现出很多图片资料。看得出,事情经过数月,但这场灾难犹如一处创伤在王孝忠的心口一时也抹不去。他说:“这些灾情中的图片也许你早已看见过。灾区的水稻被毁了,能弥补上的是秋后的玉米。希望老百姓还能挽救部分损失。被毁坏的房屋现在已全部建好,还给他们一个安稳的家,但受伤的那份土地要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
图片上青葱色的玉米叶杆和正在复修灌溉的水渠令我产生了强烈的采访冲动。
王厅长讲:“水利部门最担心的是水灾,最害怕的也是水灾。水火无情。我们湖南每到雨季时,我通常失眠。突降山洪水患你防不胜防。这是我主管水利工作多年来接触过最忧心的事情。我主管水利这块工作中,全省的各县都跑过一遍以上,要求水利重点工程一定要把抓质量和技术抓到位。在今年的‘5·31’水灾中,尽管我们扶贫点上群众的财产受到很大的损失,甚至有些人无家可归,但相比较而言,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因为大江边村没有死一个人。我们尽了最大的责任。我厅扶贫点工作组的同志自从2003年开始,从慈利县扶贫转到新邵县雀塘镇龙头村。龙头村脱贫之后,我们又转到大江边村。在大江边村里,我先后四次去调查情况。第一次去时,我说过这么一句话,龙头到大江,应该有翻江倒海的大变化,不知一下碰上了‘5·31’特大山洪灾害,址是翻江倒海,天崩地裂。叫人揪心啊!”
五月梅雨期的湖南,水来无定期。2005年5月31日22时至24时,新邵县龙山山脉100平方公里范围内持续强降雨,引发特大山洪。6月1日凌晨零点30分左右,特大山洪沿西洋江倾泻而下直冲大江边村,全村顷刻间变成了一片汪洋,基础设施被严重毁坏,房屋、田地、道路被冲毁,交通、电力、通讯完全中断,受灾面积达95%。经核定,全村被水冲毁房屋34户,其中全倒20户;460亩良田全部变成了沙丘,100亩香菇和300亩水稻被冲走;1433米河堤被冲毁,其中420米被夷为平地;共毁坏河坝2座,2座交通桥梁一座被完全冲毁,另外一座变成了危桥;2900米渠道受到毁坏,其中1500米全部被毁;大部分人畜饮水设施遭到破坏;死亡大牲畜600头。
这是一场流泪的雨,它无情地冲走了沿龙山而下,西洋江两旁土地上生存的生命。
大灾难牵动中央各地方领导的心,各级领导先后来到了这里深入一线,看望灾民,送来温暖,并明确指示驻村的扶贫工作组一定要帮灾民重建家园,鼓励他们生产自救。
听完王厅长的介绍后,我的心情异常沉重而又感到一点安慰。我对他说:“就扶贫工作点来说,我先后去过十几个县的几十个乡析。我若想不是国家这种政策,那些贫困的地区的老百姓还不有多苦,孩子上学不知有多难。真是富裕起来都是一样的经验,而贫困的就各有不同的原因。”
不知是天气不凑巧还是自己身体不凑巧,严重感冒连续几天不见好转。为了赶上第二天能同水利厅扶贫工作组的同志去大江边村,我一连吃下了四粒间隔12小时才能吃一粒的感冒药。早上起床后,药物麻醉的身体仍然是昏沉而又头重脚轻,但我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合着。一路同去还的有省水利厅在大江边村扶贫工作组的组长彭鹏飞和队员邓命华。
天不停地下着雨,在这长久的旅途中,彭处长介绍了大江边村的基本情况。大江边村隶属新邵县潭府乡,距离新邵县城35公里。全村共9个乡、236户、836人,男女劳动力510人、党员20人,2004年人均收入560元。总面积2510亩,其中水田466亩,旱土161亩,园地82亩。林地1276亩。山塘14口。该村虽然不是边远山村,但无集体经济收入。自古以来,当地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条大河中间穿,旱年无水水成灾。要想有饭呷,得等秋收后。劝娘劝爹劝子孙,养女莫嫁大江边。”听后,我有些纳闷:“大江边并非山区,却这么困难,必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江边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水资源条件恶劣。虽然西洋江穿村而过,但一方面由于河本身雨量不充沛,干旱季节降水少,加上上游工农业用水日益增长,至大江边村时水量已经不足,如遇干旱即严重缺水,农田灌溉不能保证;另一方面,由于上游锑矿对水质的严重污染,河水根本不能饮用,村的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灌溉河坝经久失修、破烂不堪,傍山撇洪渠及两岸河堤质量较差、渗漏严重,有水引不了,灌溉保证率低,干旱季节全村有300多亩水田缺水灌溉。另外,全村有2个组共300多名群众居住在龙山河对岸,被河阻隔,没有交通桥梁,不能通公路,运输靠肩挑手提,生产生活极为不便。三是经济基础差。多年来,全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种养业和外出打工,种植业以种植单季水稻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没有形成规模的养殖业户。四是村级组织建设滞后。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有钱的好当家,没钱的凑合着过。从这一点来看,一个地方要发展,思想观念的改变是很重要的。
二
此前,王孝忠厅长带厅建整扶贫的同志已经到了大江边村,认真仔细地进行了考察,多次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后,他归纳总结了几点意见: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先配好村级班子,选好当家人。起初,开会难集中,做事找不到人。他们就先建好基层组织,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发动大家的积极性。把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召集了全村党员、组长及村干部会议,就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实行党员干部与群众进行重点帮扶、联户结对在党员和村组干部会议上宣讲并解读了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选送一村支两委三名干部参加了相关业务培训,组织村干部到附近先进村参观学习,转变脱贫致富的观念。二是积极发展党员。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外出打工,这是一个普通现象。在家有文化的中青年要么就是专业户。接着,着手改善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增强村党组织活力:挑选了一名优秀的年轻干部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吸收了三名致富能手为入党积极分子。同时建立健全了共青团、妇女、民兵、计生、治保等村级配套组织。三是制订了基层组织建设方案,邀请县委组织部有关人员到村里作现场指导,广泛征求村干部和村民的意见;建立健全村级各项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组织生活会、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制度,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特别是财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以实现村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四是运用多种形式,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活跃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全村的环境卫生进行整顿,成立了村鼓乐队和广播站,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五是对全村进行了多次查勘,认真研究群众迫切要求急需解决的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全村家庭基本情况和村民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掌握了每一个农户、每一个村民的基本情况,其中走访看望了28户特困户,了解他们的困难,跟他们耐心宣讲党和国家对“三农”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六是联合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县水利局和乡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村干部等进行了多次座谈,研究扶贫工作思路,制订出扶贫工作规划。
省水利厅历年对扶贫工作十分重视,今年更是如此,厅党组多次开会研究扶贫工作。工作组于3月24日进驻大江边村后,厅领导先后10余次到村里检查指导工作,特别是王孝忠厅长先后四次到村里检查指导工作,明确要求要把厅扶贫点办成群众得实惠的基地、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基地、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基地和教育培养锻炼干部的基地,同时也要成为厅扶贫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村。
“5·3l”灾情发生后,工作组发动群众主动开展生产自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全村尽快尽早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保证了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在灾情发生的第二天即成立了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和七人生产自救工作小组,挨家挨户给群众做工作,消除灾后村民消极悲观情绪,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大江边人民不等、不靠、不要,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来。二是精心组织,层层动员。工作组不失时机的多次组织召开村党员组长会议,把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任务分配到每个组,再由党员组长分头发动群众,全面动员“无灾救有灾,小灾救大灾”,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工作队的同志亲自上田间,同老百姓一道挑土、挖沙,还扛着红旗一路喊,大伙便争先恐后,没有一个人因干活而喊累。他们没有多的要求,只希望早日恢复田地,种上庄稼,成片的田地被毁,重新开垦后大伙自愿重新调配。三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照灾后重建和建设扶贫相结合的原则,制订了全村灾后重建方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抓落实,一切都显得忙而不乱,成为新邵县生产自救示范点。四是先急后缓,先易后难。急百姓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对人行便桥和人饮设施等必须立即修复的水毁工程,马上组织村民进行了抢修。对较容易恢复的农田立即恢复生产,对毁坏最严重的300多米河堤和600多米渠道先行修复。五是项目到人,跟踪督促。每个项目都有专人负责,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和七人生产自救工作小组跟踪督促项目的实施,保证每个项目都能如期如质的完成。
灾后重建和建设扶贫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各项工作仍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大江边村作为新邵县生产自救示范点,300多亩基本农田全部种上了秋玉米,亩产达到了1000多斤。灾民住房重建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10月底百分之百搬进新房。难以恢复的近100亩基本农田已经基本得到恢复,完全被毁的300米河堤和1600米灌溉渠道已经竣工。村小学,交通桥主体工程已完成,村部楼已完成第一层建设。
三
当我们来到新邵县时,已是下午。听说去大江边村的路上被洪水冲跨的路正在修复过程中,必须换车。开车同来的司机是一位五十岁的汉子,瘦瘦的个子。他第一句话就说:“感谢你们给我带来了秋后的第一场雨。”“是真的吗?”我好奇地问。他说:“我们这里的雨好象是在‘5·31’的那场暴雨中下完了一样,从那以后一直没下雨,今天一早才开始下雨。看,今年柑子收成不好,受干旱影响。”我顺着往车外一看,整片的的柑树上结下的全是细小的果。我说:“看来是果没长大就熟了。”同伴说:“那是一种小型的品种。”大家争论不定时,司机停了车,我们下了车,伸手触摸到那皱紧的柑子时,心里一阵失望。看来天灾真是人世间和大自然的天敌。
汽车又开过了一段路,被洪水洗涤过后的村庄的痕迹出现在眼前。工作组的同志告诉我说:“这都是那场水灾留下的罪证。”河水仍然在静静地流,河两边的田地和树枝上留着当时的泥沙痕迹和挂在树枝上的杂物。
司机讲:“曾经听老人讲,三百年以前此地也涨过这么大的一次洪水。也许是环境受到了破坏,老天才发这么大的火。”
司机回忆起当时的水灾身子仍有些发怵。当时降雨量达到了每小时300毫米。时间就是生命。晚上12点钟,扶贫工作组的两位同志连夜赶往大江边村。当他们来到大江边村临近的跃进村的一座桥边时,司机是一名省劳模熟悉当地的每一个地形,他知道继续往前开就会有生命危险。。当工作组的同志非要走不可时,他说:“为了安全,我们绕山走吧。”大雨仍然在不停地下,夜被浓密的黑云遮挡着,隆隆的雷声不断,倾盆大雨夹着闪电直泻而来。他们凭着记忆在风雨中穿行,倒下了爬起来,迎着天空倾脸而下的雨,他们一步步地往前走。树枝、岩石、山坡阻挡不了他们前行的路。他们听到山外传来的撕心裂肺的叫喊声,还有狂奔呼叫声。他们的心被这声音牵系着。当他们经过六个小时的艰难步行,天才蒙蒙亮。他们爬上山坡,山下那一幕情景令人心如刀割。风卷着暴雨,洪水咆哮着,发出冷酷的声音。远远地传来了令人战栗的尖叫声,昨天行人还在走动的桥没有了,昨日欢快的村庄也不见了,那一片片长着秧苗的稻田全是泥沙,岩石。到处被洪水搜刮一空,满地的是人和牲畜。那幅惨景将永远刻在人们的头脑里。
扶贫队的同志见到村支书时第一句话就问:“看看人丢了没有。”老百姓在惊恐万状的情况下,见到扶贫工作组的人来了,流着泪说:“共产党好,扶贫队的干部好啊!你们来了,我们有救了!”工作组的同志忘记自己身上被雨水早已淋透的衣服,对群众说:“先别急,相信党相信政府,我们一定会给你们安排好的。”然后他们又走到广播室里。这时广播里传出声音:“各位父老乡亲们,请各户清点好人数,报各村民小组组长。我们的心情同你们的一样,门口田地沙滩上躺着的人,不管他们是从何处冲来。首先我们都要把他们抬出来,泥沙盖着的想办法挖出来,就算不是我们村里的,至少是我们的邻居,所有冲来的家禽物质,要全部收集在一起,不能私自乱动。共产党员先站出来,我们马上行动!”望着一片被洪水洗过之后的泥沙,泥沙上面是躺着的家畜和人,下面是老百姓忙了,一个春天的稻苗。心疼、流泪、哭喊,大伙伏下身子抚摸着被泥沙盖着的身体时,手不停的颤抖,有老人,有小孩,他们有的如正躺在床上香甜地酣睡,有的是一双手拱在泥滩外正等着抓住救命稻草。有的只有一只手显露在泥沙外……带走的是生命的归宿,活着的是痛苦的延续。天地动容,田庄在流泪。唯有苍老的河流,没有改变模样,静静地躺在一旁。
村里没有伤亡一个人,从泥沙里挖出来的几十个人是上几个村的村民。原来昨晚大江边村正好有一位老人去世了,大家都在帮忙办丧事,接到山洪到来的消息时,大部分人都没有睡,只听到从河上传来的惊天动地的水的狂奔声,掺杂着凄厉的嘶叫声,洪水顺河流而下,横扫而过。
也就是这时,那七名共产党员,在那千钧一刻,他们想到的是老百姓的生命,他们最早知道山洪暴发的消息,连夜四处奔跑,当把消息传到最后一户人家时,还想往另一个村庄,但洪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带队的乡长大声对大伙喊:“赶快找根树抱着!”然而发怒的洪水像千万匹脱缰的野马,在河中奔跑,有的俯首猛冲,有的昂首嘶叫,有的怒目圆睁扬起前蹄,有的扬起鬃毛,甩起了马尾。这样肆意狂奔的洪水根本不会轻易留下一根能让大家触摸到的树枝。其中有一位干部被洪水颠簸到了大江边村界边的河弯处的,留住了他的躯体。
车子行驶在被洪水洗礼过的路面时,司机说:“看,这里有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他救出了弟弟妹妹,自己却被水淹了。右边那河拐弯处的树叉枝,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干部就是在那里找到的。”我的泪水不停地往下流。他们讲述着灾后的心疼。他们失去的亲人中,有兄弟、妻室、儿女,留下的人,每天坐在屋前,对着河水发呆。留给老人的是失去儿女的折磨,留给孩子的是失去父母娇惯的疼爱。灾难就是这样,留给世人的永远是抹不去的记忆和痛苦。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青葱的玉米,雨水正在飘飘洒洒地往下落。江边,田边,是老百姓忙着挑土,挖沙的情形。
四
西洋江并非是一条很宽广的河流,她有时温驯得像一位少女,有时又怒目狰狞。大江边村就是西洋两江里的一段。这条河流将这个村庄圈成一个月亮型,雨雾之中,我的头脑里出现了那悲惨的一幕。来到新修的渠道上,天空正飘着雨点,我放下手中的雨伞,向上望去,是那清澈的河流,但找不到西洋江之脉的凶猛之状,重叠的山峦和树挡住了我的视线。山很青,虽是秋至时节满山多秀色。但田庄修复之后种上了玉米,收割之后仍然留着一片绿色的田庄。冲毁的桥在修建。我弯下腰,抓着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时,沙石仍然比泥多。一位老人望着我抓起的泥土,沉默半晌,说:“孩子,老百姓靠的就是它,苗从土里长,树从枝里分。看这无情的天灾夺走的就是我们肥沃的泥土。要恢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好在今年我们这儿有扶贫工作组,又出钱又出力。看这新修的渠道,还有这些灾后能及时种上的秋玉米。你不知道当时,泥沙入土好几尺了。同邻村想比我们却是占了很大优势。”
听完大叔的话,手中的那把泥土不知不觉落入地上。我默默地祈祷着这块宁静的山村在另一个春天来临时更加美丽。这场洪灾是一个历史的见证。
扶贫工作组的两位同志对我说,洪灾后,扶贫下基层,对个人来讲是一次锻炼,是最宝贵的一次人生经历。如果一直坐在机关工作,就不知道老百姓的生活规律。按我们厅原计划,工作量要轻松很多,但灾后的厅里几位正副厅长都到这里来看望灾情,特别是王厅长,他表示:“需要我们出资金建设好的工程一定要给他们建好,邻村虽然不是我们的直接扶贫点,但只要是与我们水利有关的困难问题,我们都应该支持帮助解决。”
我说:“你们组长下来是在县里挂了常委。”他说挂常委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工作协调方便不少。国家至省委、政府各级对扶贫工作都非常重视,但是到了某些地方,领导的思想仍然存在保守片面的观点,这种情况还是有的。他们以为我们扶贫就是给钱,没有分清客观和事实。就我们大江边村修学校的情况来说,原计划是将学校建得更为宽敞点,增修一些土地修建运动场等学生活动场所。但是其中有三户要搬迁的工作都做好了。建校费用由我们工作组与教育部门共同想办法去筹集。王厅长还亲自找到教育厅张放平厅长。张厅长非常重视,亲自表示要给足建校的费用。我们多次召开了几个联合办校的村支书及全村党员干部大会。但最后建校不按他的计划办。新修建的学校连一个起码的篮球场都没有,非常遗憾,感觉对村民尤其是对孩子们不住。当时,乡里某个直接领导的部门负责人对大江边村的村支书说:“如果不按他们的计划办,就另选一个村建学校,取消大江边村建校的规划。”我听说后,心想观念不改变,思想不改变,那么扶贫工作永远只能是形式主义。
工作组的人员都年轻,组长彭处长35岁,组员小邓才28岁,都已成家,而且小家很温暖。但为了工作、责任,他们自愿下到最基层。他们虽然不是来自于农村,当他们真正走进农村时,那就不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特别是今年他们遇到了那场灾难,他们同老百姓一起挑沙搬石时,才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小邓当时接到扶贫通知时,同女朋友商量这个事,女朋友含着泪说:“你去吧,我支持你。”灾后他没有时间向新婚的妻子问候时,厅长下村去看望灾情,将他爱人带上,为的是给工作在前方的同志一丝安慰。临走时,小邓忍着眼泪说:“你走吧,我对不起你,这里的灾民更需要我。”
我们一行告别大江边村时,我心里一直想着一个神话的传说。在三百年前这里叫龙山,经常闹小灾,老百姓就对着龙山修起一座狮子山。近几年狮子山受损害,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土石被挖掘,今年就爆发了这场小灾。都说人的力量能胜天。我相信大江边村附近的灾区在党和政府的关照下,会坚强地面对现实,建设更美好的家园。告别大江边村后,我们经过雀塘镇时,远远地看见一栋崭新的楼房。同去的彭处长告诉我说,那就是省水利厅2003—2004年是水利厅的建整扶贫点,叫龙头村,一座村委办公楼宏伟地树立在路边上。尤头村的村支书听说我们经过时,老远地站在办公楼旁等。当时雨仍然在空中飞舞。当我们见面时,他第一句话说:“我是一个农民,讲不出大道理,也总结不出成绩。今天先带着你们围着水利厅帮我们修的那条环村公路走一走。”
他一边走一边指着右边的果林场说:“看,这就是林果场,左边是企业。”他自豪地说:“是扶贫工作组给我们带来思想,带来了财富。以前我们村就一个企业,几乎快要垮掉了。就是因为没有路,交通不便,思想落后,不支持别人,保持着自己做不到,大家也别指望的心态。但是,自从2003年省水利厅的扶贫工作组来了之后,王孝忠厅长还亲自过问我的想法和建议,给我们送来了树苗,把路修通了。现在我们村有20多家企业。一般的妇女都有30几块钱一天的工资。集体经济逐年增长到每年四万多元。”最后我们走在一座新的教学大楼时,他说:“看,这学校修得多好,位置也选得好。现在我们村没有一个学生失学。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一个方面是原有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知识才是最根本的。”
我们告别大江边村和龙头村时,想起水利厅厅长当初去大江边村召开全村大会讲的那句话。他说:“去年我们在龙头村,今年我们来到大江边村,希望在建设各方面都达到‘翻江倒海’的变化。”现在,龙头村完全脱贫致富。大江边村虽然受了灾,但是我们很有信心,让大江边村的村民富起,将该村建设成为一个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春节临近时,我接到扶贫工作组发来的消息说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和省长周伯华同志看望灾民时,送去的不仅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鼓励,同时给他们送来了希望、阳光和力量。”
西洋江记下这段历史,大江边村记下这段历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扶贫工作组的同志带给人民的情谊将永远刻入大江边村历史的丰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