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养护,水库清如许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0-11-13

临近入冬,又到利用农闲抢抓水利建设的时候。治理河道、加固堤防、维护水库……长沙县各地呈现出水利冬修忙的火热场景,为来年的春耕生产用水、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奠定基础、作好准备。


农村美不美,首先要看水,水利好不好,重点在管护。近年来,长沙县水利局不断实践、总结革新,夯实管护基础,提升管护水平,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身份明、管护优、效果好、具有长沙县特色的水利工程管护新路子,解决农田水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民生工程真正造福于民。


建管并重,管护有了“新模式”


水利工程“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高质量的建设对管理养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长沙县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在抓好建设的同时,积极创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


2017年,长沙县政府和县水利局出台了系列水利管护办法、养护指南等,对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管护模式、补助政策、监督考核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细化了工程巡查巡视、日常管理养护、财政资金补助、考核监督等工作的具体操作标准。


在管护模式上,长沙县按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要求,重点关注试点总结、完善制度等环节,实现了全面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新模式,水利工程管护取得了良好效果。


“农田水利管好了,百姓就受益了。”每年8月,高桥镇茶叶研究所千亩基地里,负责人周茂详都要顶着烈日奔波于各丘农田之间,开闸放水,为农田“解渴”。


明晰产权,水库有了“身份证”


加强民生工程后期管养,才能确保其持续造福于民。


去年初,长沙县红旗水库管理所在长沙县不动产登记中心领取了一张特有“身份证”——《红旗水库不动产登记证书》,填补了长沙县国有水利工程不动产确权的空白。截至目前,全县所有小型水库均进行了不动产登记,划定了管理与保护范围。此举不仅提升了建管积极性,还为制止违法开垦和非法侵占等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为提高管理效率,近年来,长沙县共投入5000余万元建设智慧水利管理平台,同时开发电脑端和手机APP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智能应用,实现所有水库雨水情信息实时采集、预警,并与省、市、县、镇数据平台共享。


县级设指挥中心,各镇(街)设分控室,县、镇分别安排专人负责远程在线巡查,发现问题实时交办,实现了日常巡查检查、问题交办、整改反馈全过程在线办理。


落实资金,水库有了“看管费”


想要持续实现良好的管护效果,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近几年来小型水库管护经费需求测算,长沙县140座小型水库日常管护年度费用为400余万元。


对此,长沙县按照“公共服务、财政补助”的原则,将小型水库管护资金按县级财政承担70%、镇(街)承担30%的比例纳入年度一般财政预算,每年县级补助小型水库管护资金270余万元,建立了稳定、可持续的管护资金保障机制。


“落实了管护资金,小型水库稳定性投入得到了保障,为实现小型水库良好管护效果提供了最大后盾支持,长沙县全体水利人也能放开手脚全力、全面管护,达到良好效果。”长沙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新良介绍,通过实践创新,长沙县为小型水库找到了好“管家”,基本实现了责任从“有名”到“有实”、管理从“散乱”到“规范”、维养从“业余”到“专业”的转变,收到了“有人管、有钱修、能安全”的效果。


近年来,相继获评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今年7月成功通过水利部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评估,10月长沙市在长沙县召开小型水库体制改革示范县暨百座放心满意水库创建现场观摩会……系列成绩的取得,是长沙县创新水利工程管护新模式的有力印证,也是长沙县不断完善防洪保安体系,保障农业灌溉生活用水,提升人居环境,增强全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有力见证。







相关阅读

“管家”养护,水库清如许

2915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