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淞区:机制创新显成效 智慧河湖增颜值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9-12-20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千百年来,这句朴实的谚语阐述了付出与成果的关系。
河湖保护与治理亦如此。能否实现水清岸美,取决于河长的思与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促进发展。推行河长制,就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要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齐心协力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决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加快建成富强、时尚、幸福新芦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芦淞区委书记、区第一总河长王建勇的话掷地有声。
如今,芦淞区河长制工作已从“见河长、见湖长”全面迈入“见行动、见成效”,“有名”转向“有实”,“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颜值越来越高,城市迎来新貌、焕发新气象。
“党建+河长制”:护河有力
12月2日,王建勇带队巡查湘江庆云段。这是他每月的例行巡河。
清澈湘水如一条碧绿的丝带,系在城市腰间。巡河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王建勇打开手机“河长APP”打卡巡河,记录出行线路,并现场交办发现的问题,带头落实河长制工作。
湘江芦淞段有16.59公里,加之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构成芦淞区境内“一江三港”的河湖轮廓。全市5区中,芦淞区的河网流域面积相对较大,还包括中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14座、山塘3842处、小型灌溉泵站5座、骨干灌排水渠道60.25千米、渠系建筑物195处,因此工作任务显得很重。
让大河小河有人管。该区区委、区政府16位领导任全区10条河道和4座水库区级河长,河流(水库)所经镇(街道)24位党政领导担任乡级河长;河流、水库所经村(社区)65位负责人担任村级河长,实现所有河流、重点水库三级河长全覆盖。
芦淞区委副书记、区长任区总河长杨晓江督查湘江河道时强调:“区里各级河长要切实履责,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工作举措,务求工作实效,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
把党旗插到第一线。该区采用“党建+河长制”模式,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起了一支勇于与河湖污染做斗争的环保铁军。各级河长站位高,区级河长月巡、乡级河长旬巡、村级河长周巡,层层压紧压实河长责任。以问题导向,通过巡河APP、交办函、现场交办,按照“一单四制”要求,狠抓河湖生态综合治理,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有力推进。
“1+N”:治河有方
“上热下冷”、“水里热,岸上冷”、“干部拼命干,群众岸上看”的现象,是全国河长制工作普遍面临的问题。
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四办合一”机制改革。芦淞区水利局局长、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徐治江介绍,芦淞区对标对表,调整优化区河长制办公室,由分管水利工作的副区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健全内设机构,区河长制办公室内设综合、督察、信息3个工作组,明确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分别设置了河长办,并明确专职联络员。
九龙治水,如何分工,怎样协调?芦淞区对各级河长、各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协作方式进行了再细化、再明确,全面构建了河长制工作流程。河长制成员单位职责明晰,通过协调联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攻坚的工作局面。
河长巡河是实施“河长制”工作的重要内容,各河长责任联系单位协助河长开展巡河工作,形成河长为主责,成员单位担责的“1+N”局面。该区还建立“一户一表”“一月一报”制度,进一步加强河长制工作调度,同时聘请了14名“民间河长”,持续带动更多社会公众参与到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中来。
今年以来,芦淞区共清理整治“僵尸船”10艘,清运河道垃圾3000余吨,整治销号湘江曲尺码头等入河排污口5处、“一江三港”乱堆乱建乱占问题6个,关停湘江过渡砂场2个,市河长办督办交办的8个问题全部办结,在全市率先100%完成“清四乱”工作。该区以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为重点,制定了河道整治、养殖污染防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一系列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累计铺排实施水环境和水污染治理项目20余个,有序推进湘江东岸、枫溪港黑臭水体、建宁港水岸线整治,白关镇污水处理厂、枫溪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科技+河长”:管河有效
枫溪港,一架灵活自如的无人机,一会儿盘旋在空中,一会儿掠过河面,一会儿穿过桥洞,格外引人瞩目。
上个月,芦淞区智慧河湖建设暨无人机巡河项目启动。该区河长办与株洲南方航空高级技工学校合作,共同打造智慧巡河体系。“我们率先启用无人机巡河,以更广阔的视野全方位洞察河流状况,更好地保护水源。”芦淞区水利局党组书记、河长办副主任黄永立说。
过去,河道巡查采用工作人员河堤步行查看方式,工作强度大,且受河道地形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区和死角。利用无人机巡河,不仅可以覆盖到许多人难以到达的盲区和死角,而且巡视效率更高、效果更直观。
无人机可以从空中,贴近河面,从不同角度拍摄照相,也可以通过自带的GPS系统准确定位问题所在地的经纬度。一旦发现河道有垃圾、河流有面源污染等情况,芦淞区河长办就立即组织处置,并通过无人机拍摄高清照片留样以及影像对比,结合同期水质监测数据,精准掌握区域水质动态。
无人机巡河的主要任务是对芦淞区湘江、枫溪港、大京水库等14条区级“河长制”管理的河流(水库)开展日常巡查,每月巡河2次以上,每次飞行10公里,其航拍的影像,将作为“一河一档”基础数据。至今年年底,全区14条河流(水库)都将有来自“天眼”提供的信息。
芦淞区河长办负责人介绍,目前正试点建设“智慧河流”,布局在线视频监控系统,完善集河库水质监测自动预警、巡河信息记录、河库数字档案、监督检查考核、河流水域岸线保护管理等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真正实现无盲区治水。
今年以来,该区还针对河长制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创新工作方法,利用短信平台建立提醒机制,既补齐了APP巡河任务交办下去不能主动提醒责任人的短板,也及时推送群众投诉、突发问题给责任河长,实现河长“有名”到“有实”的转变。
河长制工作亮点纷呈
建立“提醒机制”,实现巡河闭环管理
通过河长制短信平台助力河长巡河,利用温馨短信的方式,于每月5日、15日定时提醒河长登录手机APP打卡巡河,确保河长每月巡河频次的达标,区级河长均通过手机APP打卡巡河,保量完成了每月巡河任务。
建立“月评制度”,动态掌握工作进展
为落实市区河长制工作“百日攻坚行动”精神,芦淞区建立河长制工作月评制度,按照“一户一表”将相关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采取一月一通报形式,对工作进行考评。
建设智慧巡河体系,实现无盲区治水
无人机可覆盖到许多人难以到达的盲区和死角,使巡视效率更高、效果更直观。
建立“六个一”机制,督促河长守责履职
为了有效落实河长职责,规范河长巡河工作,芦淞区建立区级河长巡河“六个一”机制,即:一次前期调研、一个巡河方案、一次座谈会、一个会议纪要、“一单四制”、一套月度巡河资料。
建立“一河一警”工作体系,合力护水治水
建立“河管警长”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公安职能优势,严厉打击水环境污染犯罪,全力打造警政合力护水治水。
数说成绩:
各级河长共巡河3210次;在全市率先完成“清四乱”工作;白关镇、各街道样板河建设全部完成;采用巡河APP、现场交办、交办函、一单四制处理各类问题75起;清理整治“僵尸船”10艘、清运河道垃圾3000余吨、整治销号湘江曲尺码头等入河排污口5处、整治“一江三港”乱堆乱建乱占问题6个,关停湘江过渡砂场2个、依法查处大京水库岸线违建鱼塘1处,依法拆除梦蝶山庄侵占水域违建观景平台1处;整治销号上级交办的乱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影响水环境事件10起,及时整改群众投诉问题14起;开展湘江堤防9.5km的砍树清杂行动,年底前完成;完成14座小II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启动了枫溪港防洪闭合建设规划;加快了大京水厂管网建设,到2020年,全面完成千吨万人以上规模集中式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推进湘江东岸、枫溪港黑臭水体、建宁港水岸线整治,白关镇污水处理厂、枫溪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20余个重点项目建设。
湖南水利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