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漳江街道抓河长制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9-11-05

“今年我们拿出20万元,把原来建在辖区内河流岸边的垃圾池都迁走了,河岸干净了,河道垃圾不见了,没有了污染源,周边老百姓再也闻不到臭气了。”桃源县漳江街道河长办主任在延溪河一边走一边介绍到。


今年来,桃源县漳江街道办坚持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围绕“建、管、治、护”下足功夫,打造出了人水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


从“建”字入手


一是建体系。成立环境整治协会26个,完善3+1河长组织体系,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39人,聘选民间河长15人,管护员86人,保洁员112人,志愿者370人,水库管理员12人,建立河长+警长,河长+会长工作模式,共同推进河长制,建设宜居城乡人居环境。


二是建平台。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条件,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建立QQ、微信平台,收集与反馈群众意见,利用“乡村夜话”“巾帼志愿服务”“小手牵大手”“屋场会”等,定制度立规矩,抓评比找差距,抓目标促推进,发放宣传手册2万本,悬挂宣传标语500条,宣传牌78块。评选“美丽庭院”、清洁户、不清洁户等活动,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城市面貌、乡村环境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三是建设施。近两年来,多方筹资兴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0多万对尸骨岗、白鹤山水库除险加固。投资3500多万对马家渡、延泉、长湖等9处黑臭水体进行治理。投资700多万对车湖垸防汛大堤水泥硬化,提升防汛能力,改善交通压力,提升河岸自然生态景观。投资400多万硬化村级公路,方便群众出行。投资320多万改善农村饮水安全,投资60多万配齐垃圾桶11000个,规范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在“管”字着力


一是管源头。以源头治理为根本,突出源头严控,注重过程严管,强化依法严治,重点整治养殖粪污直排17例,劝告教育养殖户31人。划分畜禽禁养区与非禁养区,强力畜禽退养59家,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下达环保告知书3000份,填写《环境隐患及违法排污行为巡查记录》6000份。创建现代化养殖样板1个,组建现代化养殖专业合作社7家,实施雨污分流、粪污综合利用。


二是管市容。按照定人、定岗、定责、定路段、定标准的工作要求,实现全覆盖监管、全天候巡查。集中整治集镇与村庄的非法广告牌、牛皮廯、积存垃圾、污水横流、车辆乱停乱靠、出店经营的巡查整治力度,提升了城市、村居的良好形象。


三是管乡风。根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13次,摒弃陈规陋习,移风易俗,逐步改变了广大群众的卫生习惯与观念。聚集群众力量,定期清理屋前屋后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开展农作物秸秆和生活垃圾禁烧活动,全力以扑打好蓝天保卫战,村容市貌明显提升升级。


将“治”字做实


一是治沟渠。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疏通整治沟、港、河、渠71公里,山塘整治清淤64口,及时打捞水面垃圾,沟渠清空见底,淤泥及杂草杂物全部清除上岸,确保沟渠排水畅通,为下一步的农田灌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治四乱。全面推行河长制,编制“一河一策”“一库一策”,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对表、列清单,以零容忍的态度,整治河库“四乱”,严厉打击乱倒乱排、乱采乱挖、乱占乱建、乱围乱堵和电、毒、炸鱼等行为。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14次,强力关停或撤除违规砂石砖厂3家,铁腕整治砂石码头堆场3家,抓捕砂石非法盗采17人,撤除砂石场违建办公楼1栋和临河养殖场2家,打击非法电鱼2人。


三是治生态。推进河库生态修复,保护河库、湿地等水源涵养的空间,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重点打击电鱼、炸鱼、毒鱼等破坏行为,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浆砌护坡河道21公里,清除堤岸垃圾池12个,砍伐河滩杨树50亩,植树造林20亩,完成砂石堆场复绿面积197亩,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让“护”字常亮


建立了立体管护体系,明确街道办、村(居)河长对管辖范围内河段进行巡河巡查,村(居)小组长对沟、港、渠负责管护,水库管护员负责水库安全巡查与保洁,河道保洁员及时清理垃圾。通过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实现了全方位常态化管护,涉河问题“动态清零”,把河长制触角延伸到小微水体,打通了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同时,还加强了17个入河排污口的日常监管,配合县水质监测部门按季度对水源地水质进行抽检,保护了水生态环境,保障了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湖南水利二维码

相关阅读

桃源漳江街道抓河长制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2915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