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陶家河治理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9-11-01

秋日的陶家河山谷,充盈着宁静的绿色,清澈的陶家河水从群山中蜿蜒而下,汇入湘江。许多人来到这里钓鱼,可是谁会想到,在几年前,曾经的陶家河(香花镇段)是临武人眼中的“重金属超标”,这里曾是杂草丛生、鱼类灭绝之地。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了临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桥头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陶家河正做着最生动的实践。


陶家河属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香花岭、三十六湾地区。该区是临武有色金属矿的主要集中地带,采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多年。因上游采矿将废渣和尾砂直接排入陶家河,造成陶家河河道淤塞严重,严重影响流域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治理陶家河势在必行。


为了综合治理三十六湾、香花岭矿区的环境污染问题,2005年开始,郴州市、临武县两级政府痛定思痛,决心摒弃“带血的GDP”,形成“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共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该矿区实行“休克疗法”,关闭、炸毁非法矿点1170个,拆除、炸毁机械设备3500台(件),烧毁厂棚2870间,遣散从业人员10万人(次)。2010年,湘江源头的三十六湾、甘溪河地区作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七大片区之一,作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被纳入湖南省制定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临武县按照“固本清源、先上后下、产业转型”的治理思路,采取“打非治违、砌墙挡石、拦河阻沙、清淤护堤、废水深处、覆土还绿、产业升级”的措施,逐步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走出了一条“矿业整治—资源整合—综合治污—绿色发展”的嬗变之路。


三十六湾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分两段实施:陶家河临武县境内总治理长度13.18km,陶家河治理工程(临武段)总投资为31630.13万元。其中第一段是“甘溪河两江口至浸漕河段”由生态环境部负责实施,治理长度约7.32公里;第二段是“浸漕尾砂库下游的溶洞进口至马家坪电站厂房位置的南力拦河坝河段”,由水利部门负责实施,治理长度为6.58KM。本次治理范围为浸槽尾砂库下游的溶洞进口(K40+910)至马家坪电站厂房位置的南力拦河坝(K34+331),共计6.58km。主要工程措施为绕溶洞新开河道1处1870m,衬砌河道4段3824m,河道疏浚2段1542m,建设尾砂填埋场1处3.5万m2。工程施工分四个标段实施,一标段为溶洞进口(K40+910)~溶洞出口(K39+697)新开河道段,二标段为溶洞出口(K39+697)~谷冲电站拦河坝(K37+914)河段,三标段为谷冲电站拦河坝(K37+914)~马家坪电站拦河坝(K35+226)河段,四标段为马家坪电站拦河坝(K35+226)~南力拦河坝(K34+331)河段。


湘江支流陶家治理项目(临武段)于2018年9月20日开工建设,2018年完成尾砂开挖异位处理2.37万m3,土石方开挖6万m3,土石方回填9.52万m3,浆砌石1.19万m3,铺设格宾4.1万m3。2019年10月底已完成尾砂开挖异位处理10.6万m3,土石方开挖8.34万m3,土石方回填6.52万m3,河道砼铺设0.75万m3,浆砌石1.46万m3,铺设格宾9.14万m3。二标段溶洞出口(K39+697)~谷冲电站拦河坝(K37+914)河段和三标段谷冲电站拦河坝(K37+914)~马家坪电站拦河坝(K35+226)河段已全面完成治理,通过治理前后水质抽样对比,陶家河水体含沙量明显减少河水清澈见底,水质各项重金属指标含较治理前有下降趋于稳定。


现今,曾经的“重金属超标”到如今的“绿水青山”,经过治理之后的陶家河,水质逐渐清澈,沿岸也是花红柳绿。








湖南水利二维码

相关阅读

临武:陶家河治理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2915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