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创新“四个融合”,建设幸福河湖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0-12-10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为新时期江河治理保护提供了遵循。近年来,长沙县秉承生态治理理念,牢牢把握“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总基调,重点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积极推动浏阳河、捞刀河流域综合治理,采用水安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水景观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水生态与防洪减灾相融合,水文化与人文历史相融合的“四个融合”方式,强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努力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湖长制实施以来,长沙县投资5.97亿元,先后实施河道治理项目33个,治理河长151.58公里,建设美丽河湖(样板河湖)32条,浏阳河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为湖南省唯一代表,松雅湖获评水利部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湖南省“美丽河湖”,草塘墈河五福村段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
水安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提高河湖治理水平。牢牢把握防洪为主的原则,坚持因河施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施工新方法,堤防施工采用生态砼、生态砌体(舒布洛克)、连锁扣、格宾雷洛、干砌石等固脚,植草(花)护岸护坡方式建设。在解决河堤防冲和提升行洪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堤防及岸坡的透水性、透气性,有效促进河流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水景观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始终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以助力乡村振兴为落脚点,最大限度用活用好项目建设资金,修建河堤的同时,对沿岸不影响行洪的树木进行保护、保留,并增加必要的绿化措施,在人口居住比较密集区域,因地制宜建设景观节点,提供亲水、休憩、观光的场地,建设人行步道、亲水梯步、过河便桥、过河跳蹬及水景观,在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沿河人居环境品质,而且带动乡村旅游,增加了群众收入。
水生态与防洪减灾相融合,增加河道治理功能。坚持生态治理理念,以“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为目标,不断改善流域水环境。工程建设中采取了建设小湿地、拦河堰等措施,有机地将水生态与防洪减灾融为一体,通过在人工湿地中种植美人蕉、再力花、狐尾藻等植物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污染物,修建拦河堰减少河水冲击力,增加蓄水保水能力和水体自净功能,提升了防洪减灾能力,有效改善了河流水质。
水文化与人文历史相融合,提升工程人文色彩。加强了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高水工程、水环境的水文化内涵,通过融合人文风情、水情、河流历史、传统文化等因素,修复和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水利工程和建筑,建设渔夫广场、筒车主题公园、龙舟体验中心,既体现了兴利除害功能,又反映了流域特有的优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独具风格的水利建筑艺术精品,成为传播、弘扬治水精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