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河长制+”助力全面小康(图)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0-11-24

2020年是全力推动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到“有实”“有力”转变的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茶陵县大力推行“河长制+全面小康”,把河流综合整治、因河实策治理、河长制公益岗位与推动贫困户脱贫紧密结合,为助力茶陵全面小康起到关键性作用。


河道整治助产业增效


立冬时节,漫步在洣水与沤江汇合处的株洲茶陵米江街道渡里村,整洁的石板村道、舒适的林间小路、洁净的小桥流水,让人感觉闲适惬意。


去年,茶陵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水给洣江街道渡里村造成很大影响,冲毁堤岸和土地百余亩,破坏植被、河床凌乱,让本就是贫困村的渡里村更加雪上加霜,村民对治水的呼吁日益强烈。为此茶陵县委县政府积极思量如何解决治水和脱贫两道难题。经多方商讨,数次调研,决定让政府平台公司运作处置砂石资源,将收益用于河流综合整治,以治水先行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河湖”;运用绿水青山生态河流优势推动农家乐餐饮业、火龙果扶贫产业基地发展,促进产业增效,实现经济增收,带动贫困村脱贫,实现全面小康。如今,河道治理后的渡里村,河堤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与村内的火龙果扶贫产业基地、农家饭店一起吸引了不少县内外游客的到来。洣江街道渡里村火龙果种植基地也远近驰名,该基地面积为108亩,预计年产火龙果可达25吨。按照市场价50元/公斤计算,可实现年产值125万元。为了带动村里贫困户脱贫奔小康,产业基地负责人周建华与村里32户贫困户签订协议,直接享受产业分红,基地聘请村里20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民务工,每人每年可获得收入1万元以上,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脱贫奔小康。


河施策促旅游升温


潺潺流水声声入耳,四周峰峦秀丽,一排排古香古色的山庄民宿掩映其中。在株洲茶陵秩堂镇马吉村和火田镇卧龙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围绕“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并结合每一条河流的实际情况因河施策,打造示范河流,唱响“河长制+旅游”主旋律


位于茶陵火田镇卧龙村境内排上河依托独有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实施“河长制+”工程,结合生态美化、生态优化的水旅结合和特色休闲漂流项目建设,打造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特色旅游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避暑、休闲、旅游并通过农家乐、民宿经济、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方式,让生态美景转化为全域经济发展并带动促进当地居民全面小康位于茶陵县秩堂镇皇龙江两岸的石龙、马吉等村是“十里油菜花”乡村旅游的重点地段,秩堂镇政府按照“一河一策”的理念,结合旅游、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沿江风光带。每年油菜花开时,皇龙江两岸不仅有赏花、采茶节还有多家私房菜馆农家乐,可供游客享用茶陵特色的祖庵家菜,让河流生态美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公益岗位让农户增收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加快推进茶陵县脱贫攻坚进程,茶陵县在全县设立649个河长制公益岗位,要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组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安排在河长制公益岗位上担任河道保洁员,让贫困户就业增收,脱贫奔小康。


截止2020年10月底,全县各级共安排河长制公益岗位64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468人,占72.3%。河长制公益岗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每人每月工资500~1500元不等,每月工资约374400元,全年约达450万元。


茶陵县下东街道儒仕坪村3组村民谭伟兵,男,45岁。2014年纳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共3人,因缺技术、缺资金而致贫。全家主要收入来源靠他本人摩托车出租维持生计,人均年收入2400元以下。2017年开始由街道、村聘请为村河道保洁员,每月工资1000元,加上另外的扶贫补助,年收入达到150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生活明显改善。


茶陵县下东街道黄堂村21组村民彭宗华,男,44岁。2014年纳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属于低保对象,全家2人。致贫原因是2014年唯一小孩溺亡,后来妻子离家出走,与73岁老母亲在家相依为命。由于受到精神重创,整天无所事事,加上母亲年迈、身体较差,需要照顾,不能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下。面对实际情况,黄堂村今年聘请该同志为河道保洁员,工资每月800元,加上低保补助,年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生活逐步转好。



沤江河渡里村段鸟瞰图


排上河两旁的山庄民宿


相关阅读

茶陵“河长制+”助力全面小康(图)

1397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