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手段助力防洪大堤安然无虞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4-07-05
7月4日,岳阳县杨柳垸大堤上的群众很开心,因为大雨停歇,久违的太阳终于露了出来。
省水科院大坝安全监测中心的科研技术骨干李荣亮、郭遥旭却更加紧张起来,对大堤的监控丝毫不敢懈怠。因为他们知道,某些险情,可能就是在大堤久泡和退水的时候发生。
不可掉以轻心的大堤一怪
云南有十八怪,其中一怪叫“这边下雨那边晒”。水利人深知,汛期的大堤有一险情也可谓怪:涨水不来退水来。
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魏永强是水旱灾害防御方面专家,深谙此间厉害。他介绍,洞庭湖堤防(土堤)经过长时间高水位浸泡后,含水量大增,自重也大增,堤内有点像海绵,被灌饱了、泡松了,土壤的粘结力、抗剪力和剪切力都减小,高水位运行可能没事,退水时反而可能出事。因为临水坡水位下降,失去外水压力支撑,受力平衡被打破,堤防内水分外溢,这个时候,就容易造成堤坡失稳,产生滑坡、坍塌等险情。
李荣亮、郭遥旭他们担心的就是这个,紧盯的就是这个。因此,越是这两天降雨有所缓解的时候,就越是他们必须紧急出发之时。在参加完院里防汛技术专家组的一场“辩论”后,他俩主动请缨,扛着仪器设备,紧急奔赴洞庭湖。
给大堤配上“白+黑监测器”
李荣亮、郭遥旭先后到了屈原管理区的东大堤、八里堤,岳阳县的山上水库、杨柳垸等超警戒水位区,使用基于无人机的“可见光+红外热成像”快速探测技术,采集汛期堤防险情及隐患数据,复盘和分析险情发生原因,检查处置效果。所谓“白+黑”功能,就是夜间巡堤时,红外成像弥补了夜间不能可见的缺点,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这个区域就是低温异常区,刚好对应的是管涌点。”郭遥旭指着显示屏上的红外成像图。
良好的探测效果也让一旁群众产生兴趣,连连赞叹:“这个好,这个好!”
短短十分钟,他们就监测分析出三处异常点,再经过证实测算,均为管涌漏点,其中有一处是巡查从未发现到的。
他们对堤防长线路的“空天地水”一体化快速巡查,还通过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仪,来查明堤坝含水率分布和精准定位渗漏通道。这也是水科院在洞庭湖区堤防安全隐患快速探测实用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这次防汛当中,很好地派上了用场。
后方的“地面指挥中心”
“数据传回来了!”另有一群人如获至宝。
其实,诸如上述三处异常点的探测成功,不只是出自李荣亮、郭遥旭之手,还得加上后方“地面指挥中心”的同志们。
在水科院,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地面指挥中心”,对他们的工作指挥调度,将他们传回的数据进行快速精准运算、分析和运用。
同样的夜晚,水科院二楼的会议室灯火通明,会议室的电子屏上,显示着李荣亮、郭遥旭在暮色的大堤上,细心地工作和数据传输的画面。大坝安全监测中心主任王祥,这位水利部水利青年拔尖人才,此刻神色凝重地盯着屏幕,看着自己亲手放马洞庭的两员干将,不觉既欣慰,又心疼。
“他们不怕疲劳,但我们要减轻他们的疲劳。”王祥嘱咐会议室的同事,“一定要提高效率,加快进度,不要耽误他俩休息!”
大家都抢盯着电子屏幕或面前电脑,研究讨论着实时传输回来的管涌、渗漏、滑坡等险情出现原因,针对如何确定渗漏通道和渗漏入口问题研究探测方案,以便提出险情处置最优方案。
这种由一线人员运用快速探测隐患技术,再利用智能巡检平台,将采集的图片、视频和红外成像等成果实时传送至后方数据分析平台,进行集中分析和会商确诊,极大提高了险情判别和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也是水科院自主开发的堤坝智能巡检平台系统难得机会的实战应用。
助力护堤群众减轻工作强度
李荣亮、郭遥旭这几天在大堤上工作,几乎无时无刻不引来巡堤群众的好奇围观。走近他俩的每个人,脸上都充满笑盈,相互间,三言两语就能混得像老熟人。
李荣亮、郭遥旭也看到,天气骤然晴好,水位已经止高之后,在饱受了长时间高强度巡堤护堤艰辛的乡亲们,略显得松弛了些,家家该洗的洗,该晾的晾。越是看到乡亲们心情渐渐舒展,他俩的内心却越加紧张:这个时候,“大堤一怪”千万得防住啊!
当院领导在线慰问两位同志时,李荣亮说:“多谢领导和同事们关心。我们的辛苦比起大堤上巡守人员的辛苦又算什么呢?我们希望‘白+黑’的探测技术更广泛地运用,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努力减轻基层群众的巡堤工作强度。”
李荣亮、郭遥旭继续紧张地工作着:空洞、脱空、非磁性介质、电性差异、阵列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