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宁乡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1-12-27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五年来,在各级的支持下,宁乡市累计投入25亿元财政资金,不断完善城乡防洪保障、流域综合治理、增水节水灌溉、黑臭水体整治、农村饮水安全等体系,统筹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日前,站在碧波荡漾的湘江支流沩水之畔,湖南省宁乡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分管河湖长制工作的副局长龚江波对记者如是表示。


龚江波说,经过数年努力,国控沩水入湘江口胜利断面水质由2017年的劣V类逐年提升至2020年的Ⅱ类,改善4个类别,跃上了新高度,实现由“脏”到“清”变“美”的根本性转变。沩水宁乡段成功获评2020年度湖南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并成功入围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


小微水体:田间地头的绿色风向标


冬日的阳光下,记者在宁乡市菁华铺乡陈家桥村采访时感受到,乡村美好风景和美好生活正因为水美而诗意相连:屋舍俨然,绿树成荫;田园阡陌,花开满径;侍郎河静静流过,一池碧水随风荡起波纹;清澈的池塘宛如颗颗明珠散落,在阳光下耀眼夺目……


陈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黄立平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在国家财政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全村干部群众形成合力,加强水生态保护,将小微水体整治融入乡村振兴实践,走出“生态为上+样板打造”新路径,逐步形成良好的治理机制。


他们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在皂角湾、木家湾等地建起“三格化粪池(沉淀、厌氧、再沉淀净化)+人工湿地”模式的小微水体示范基地。每家每户都铺设了专门的雨污分流管道,村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先通过三级化粪池预处理,再利用管道集中接入人工湿地,经过细沙、石砾沉淀、过滤,微生物颗粒分解、转化,再由植物吸收净化,达到农用灌溉用水的标准。而针对零散住户污水,则采取四格化粪池(沉淀、厌氧、再沉淀净化、农作物就地吸收)的方式进行处理,格子里种植美人蕉、兰草等植物,成成为村里一道绿色风景。经过这些措施,截至目前,陈家桥村无害化厕所率达到100%,实现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陈家桥村集思广益,打造人工湿地2.0版,把污水处理与休闲游玩、园林绿化结合起来。这一创新还获评了国家专利。


记者在该村易家湾自然村看到,一处面积约一百平方米的圆形水系景观成了村民们的“打卡点”:一湾碧水环绕着一个圆形花坛,花坛里种植着美人蕉、兰草、绿狐尾藻等植物,花朵鲜艳,绿叶娇翠,层次分明;水里荷叶田田,锦鲤嬉戏其间。为了做到精细化管护,他们在排污管道上增加了隔油池和隔污池,避免时间过长导致管道堵塞。同时,在收集污水时,适量接入一些雨水形成流动,让景观湿地的水活性更强,更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据介绍,易家湾自然村的污水出现系统是长沙市目前最大的乡村污水处理系统,可同时处理100多户人家的生活污水。


截至目前,陈家桥村已经完成了400余户村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到今年年底,他们将对剩余200余户集中居住村民实施雨污分流,实现全村生活污水100%收集处理。同时,该村还将通过示范片区建设积累经验,加强村内山塘、河坝、沟渠等水系生态治理,实施网格化巡查制度,全面推动全村水生态保护,为美丽家园留下更多碧水,为村民群众守住更多乡愁,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探索。


除臭剿劣:治水兴水“一盘棋”


沩水是宁乡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宁乡市西部,自西向东汇入湘江,全长144千米,过去,沩水流域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宁乡市围绕水环境污染、水生态修复等问题,推进“除臭剿劣”攻坚战,大力治水兴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实施了三大战役。


上游“控污减量”。宁乡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畜禽养殖县之一,在中上游地区,沩水及其重要支流两岸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对河水污染较重。为全面保护水环境,宁乡将沩水流域两岸1000米和城区确定为禁养区并实施全面退养,退养生猪10.8万多头,沩水岸边“鸡飞猪叫”成为历史。同时,全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334家单位完成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中游“除臭剿劣”。成立“除臭剿劣”攻坚战指挥部,住建、水利、环保、城管、卫健、公安、园区以及各乡镇(街道)等相关责任方联动推进。经过持续发力,全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由每天7.5万吨提升至22.5万吨,累计建成截污管网463.6公里,实现污水不入河。同时,投资25亿元资金,完成沩水等120公里河道治理及80公里河道两岸防洪堤建设,城市防洪闭合圈基本完成。如今,宁乡市实现城区化粪池清掏整治、城区段进入沩水劣V类排污口整治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三清零”,确保沩水“Ⅱ类水质进城区、Ⅱ类水质出宁乡”。


下游“消除污染”。全市建成31座乡镇污水处理厂、9座小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建制镇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聚焦小微水体管护,将小微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对小微水体进行划片分区,实现流域所有小微水体管护责任全覆盖、监管无盲区。3年来,宁全市共创建53个小微水体示范片区、17条美丽河流、85处样板河湖,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宁乡市投资数亿元建成八家湾水库,拆除并重建沩丰坝水闸,建成市域内“四溪一渠”补水网络,对城区内“四溪一渠”进行生态补水500余万立方米,确保城区水环境优良。


为缓解城市用水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宁乡市以用水效率红线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大力推行节水器具的同时,严格限制引入高耗水企业,强力推进园区企业中水回用。2020年,市高新区工业废水产生量约286.7万吨,回用量192万吨,回用率达66.97%。


为促进人水和谐,宁乡市在顶层设计方面按照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对小区项目严格按照“年径流总量控制在75%,面源污染削减率50%”的标准进行设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2183公顷海绵体,占建成区的32%。修复湿地3580亩,岸线整治58公里,边坡绿化16000平方米,有效缓了解城市内涝,削减了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同时节约了水资源,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关爱河湖:“三级河长”倾情奉献


几年来,由宁乡各级政府和民间力量组成的市、乡(镇)、村“三级河长”队伍齐头并进,构成守护河湖环境的亮丽风景线。


“作为一名民间河长,不拿政府补贴,但精心履职尽责,体现了公益精神和奉献情怀!”宁乡市总百姓河长李可立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李可立百姓河长结合自己的履职经历,谈了这样一段难忘故事。2018年夏天,他在灰汤镇乌江巡河时发现一家养殖企业违规向河道倾倒污水。当时,他将这一情况尽快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引起了高度关注。在各方的努力下,这家养殖场很快选择自愿退出,由此维持了河道水质。


1963年出生的李可立曾任宁乡市供销合作社购销总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等职务。几年来,为守护沩、乌、楚、靳四江生态,他从一名志愿者做起,用点滴行动影响了社会各界人士。如今,他作为宁乡市总百姓河长,累计组织3200多名河流守护志愿者,并培养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百姓河长353名,开展宣传、宣讲活动达5000多场次,参与志愿者达25万余人次,志愿服务110余万小时,提供调研报告110份、共500余万字,为市委市政府科学治理河湖提供了可靠依据。


宁乡市水利局负责同志对记者表示,宁乡市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把民间河长保护行动与政府部门的河长制衔接起来,完善水环境监督网络,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合力治水的互动机制。目前,全市注册的河湖守护志愿者已达3200余人,278个村(社区)志愿服务无盲区。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宁乡在全国率先实施“口长制”,由相关牵头单位分管领导担任,对排污口水质负总责,统筹推进各辖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对沩水河、靳江河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并根据产业布局、排污特征等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范围。


2020年,宁乡市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至全国百强县(市)第21位。








相关阅读

乡村振兴看宁乡

2132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