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吹响抗旱救灾“集结号”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0-08-20
进入6月以来的临武,天气持续高温少雨,旱情逐步升级,江河水库水量急剧减少,17个水库接近死水位,全县旱情由轻度干旱向局部重度干旱演变。面对全县23000多人饮用水困难、72760亩农作物逐渐枯萎凋零的严峻灾情,临武县吹响了抗旱救灾“集结号”,打响了一场“保水”“减损”保卫战。
全速反应
本严阵以待战汛情的临武,猝不及防迎来了旱情。对此,该县迅速反应、精准应对。临武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防汛抗旱、农村供水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暨河长制推进会,专题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工作,确定了“节、抽、通、蓄、建、挖、送、备、补、保”十字方针;成立了县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制定了抗旱工作应急预案,建立县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组、村干部包户的“四包”责任机制。
为加强旱情巡查调查指导,该县县级领导带领13个抗旱工作指导组密集深入田间地头、山塘水库,查看农作物干旱程度、农村饮用水安全、水源工程运行保障等情况,依据灾情指导制定“一镇一策”“一村一策”抗旱方案。
临武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加强监测预警,及时组织气象和水文部门监测预报、统计分析全县的旱情,掌握旱情发展趋势,及时发布旱情信息预报预警;加强核灾报灾,应急、水利、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共派出68个工作组315人,深入受灾现场核实灾情。全县还组建了由党员干部组成的28个抗旱救灾先锋队,会同5000多名群众,积极投入到抗旱救灾保卫战中。
全面保水
临武县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科学调度,合理利用,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7月中旬,临武县麦市镇滩边泉水厂告急,27个村8000多名群众饮水困难。该县抗旱救灾领导小组紧急协调麦市、香花两镇,组织16人的施工队,日夜加班加点铺设供水水管。短短3天就完成了从香花镇十八厅水厂至麦市镇滩边泉水厂1600余米的应急供水管道铺设,可保障水厂3个月的供水。此外,从消防、园林、公路等部门调来的13台运水车,每天为偏远山区7000多名群众运送生活用水。
气象部门根据气象信息,每日寻找有利时机,适时开展流动人工增雨作业。至8月6日,临武县共发射人工增雨火箭弹36发,香花、麦市、万水等乡镇降雨达30毫米以上,有效缓解了旱情。
开源还要节流,利用还需保护。临武县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强化全民节水意识,发放节水宣传单10万多份,提醒群众节水护水爱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到村组田间地头提供科学用水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湿润灌溉、滴灌、喷灌、浇灌等节水技术,最大程度节约水资源。
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抗旱设备160台(套),投入抗旱资金800多万元,共铺设更换管道约5000米,更换维修提升水泵20台套,疏浚水沟水渠2万多米。
全力减损
截至7月底,临武县因旱直接经济损失6390万元。面对旱灾,全县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对冲灾害损失。
该县抗旱领导小组组织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开展减灾技术指导,分类拟定抗旱救灾补损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旱灾损失。在万水、花塘、汾市、武水等烟稻轮作区,指导农户尽快改种秋玉米、大豆、红薯、荞麦、马铃薯等旱粮作物;在香花、镇南、麦市等乡镇,指导农户合理调整蔬菜品种,要求尽量少种需水量大的青菜、白菜等叶类作物,多种耐旱性较强的秋菜豆、秋毛豆等;在西瑶、水东、金江等有水源的乡镇,指导广大群众抢抓季节确保晚稻应插尽插;在缺水源的万水、楚江、花塘、武水、汾市等乡镇,则采取打井掏涵等办法,千方百计保证秧田用水、保证秧苗成活。对已枯萎失收的一季稻,指导改种短生育期的作物;对因旱未能栽插的晚稻,指导改种短生育期的蔬菜;对严重失收的旱粮、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指导抢季节补种速生蔬菜和冬季粮油作物。
与此同时,临武县积极开展灾情救助,该县财政紧急下拨受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95万元;组织人保财险临武支公司,对17个受灾村和9个种植大户进行了现场灾情查勘定损,视灾情理赔。该县应急管理部门正在积极向上争取救灾救助资金和物资,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