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碧水绕九嶷 旧貌换新颜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0-07-27
永州市宁远县坚持生态立县,全面推动河长制工作,加快建设美丽、健康、幸福河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美丽实景。县域内地表水达到或优于国家Ⅲ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被列为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19年河长办工作排全市第二,九嶷河鲁观段荣获“湖南省美丽河湖”。
华丽转变:四类河长上阵共护城乡血脉
突出河长在治河工作中的主帅作用,构建“行政河长、民间河长、记者河长、校园河长”四类河长体系,推动河长制由“有名”向“有实”“有力”“有效”转变。
一是行政河长挂帅。全面落实82条河流、107座水库的具体负责人,19名县级河长、60位乡级河长、327位村级河长,27个河长制成员单位上岗履职,统一设置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道起止点、治理目标、监督电话,做到每条河流都有人牵头、有人负责、有人管理,实现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全覆盖、无缝隙的大保护格局。二是民间河长参与。以政府内部资源整合为推手,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成立民间河长行动中心、民间河长办公室以及各类护河护水志愿者队伍,聘请“民间河长”、社会监督员79名,参与全县中小河道查、评、议、宣等工作,努力实现从“政府治水”到“全面治水”的新局面。三是记者河长监督。积极发动全县记者共同参与河长制工作,以公开采访和暗访的形式,对全县水环境脏乱差以及治理保护中慢、乱、散等现象进行收集并及时取证上报河长办,由河长办督促责任部门落实整改,助推河长制取得实效。四是校园河长发动。全县区域内87所学校实现“校园河长”全覆盖,充分发挥教育员、宣传员作用,组织防溺水、环境保护教育宣传进课堂,切实打通校长到校园、校园到学生、学生到家庭、家庭到社会的“四到”信息传递链,营造全社会关爱河库、保护河库的浓厚氛围。
绚丽蜕变:聚焦水岸同治打造生态长廊
坚持岸上与水上联动,治标与治本同步,从水生态向全面生态提升,实现水岸环境由“脏乱差”向“洁净美”蜕变。
一是聚焦水岸线护河。按照“治水先治岸”的工作思路,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河长制一体推进,将乡村整洁、垃圾分类、集中转运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全面开展河道保洁、乡村整洁行动,设置河道保洁公益性岗位209个,实现常态化河道保洁。建立“户清扫-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四级链式收转运系统和“2+X”分类利用系统,全县垃圾集中处理率、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9%、80%。二是改善水环境治河。坚持治污与控污、集中与分散、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四个结合,大力实施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厕所革命、水体修复,形成“三治一改一修”水体综合治理体系。率先在全省建立首座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8%、48.5%,实现死水变活水、污泥变净土。三是呵护水生态塑河。全面完成全县11处乡镇级(千吨万人)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与整治,全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成功举办六届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各类鱼苗鱼种1200万尾,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深化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开展“清四乱”、河道采砂联合整治、打击电鱼、非法捕鱼的专项整治行动。近两年来,取缔非法采砂场4处,拆除餐饮场所3处,查获非法电鱼设备60套,有力有效地维护了河库水域水生态环境。
美丽蝶变:坚持点面结合绘就水美公园
注重协调推进,将河长制工作与文明建设、全域旅游、防洪防汛等有机融合,促进样板河由“盆景”向“风景”蝶变。
一是与全域旅游有机融合。按照“一河一亮点,一乡一特色”的总体规划,打造特色美丽河湖,联动开发水、岸、滩,一体打造堤、路、景,依托“江南第一村”下灌、九嶷河湿地公园,打造九嶷山乡九嶷河(鲁观段)、湾井镇东江河2条美丽河湖,助推全域旅游,以“美丽河湖”催生“美丽经济”。2019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3.5%。二是与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以建设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为主要抓手,全力打造县城泠江河沿江风光带,积极营造水景观、塑造水文化,做到人与水和谐相处、水与城和谐共生,让高质量的城市水系真正成为老百姓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三是与防洪防汛有机融合。针对宁远易发洪涝灾害的地势地貌特点,一体推进河长制与防汛防洪工作,开展全县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和综合整治,科学运用水库(水电站)、涵闸、泵站、堤坝等工程调蓄洪水,通过河道疏浚、清障和护岸建设,提高防洪能力,最大程度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减灾的优势和效益。中心城区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含)一遇以上,农村重要保护区域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含)一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