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以“五个坚持”保护和发展利用好韶山灌区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20-07-20
近日,湘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来到韶山灌区调研。市委副书记何俊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陈忠红陪同,市委政研室、市委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和座谈会议。
韶山灌区工程于1965年7月动工兴建,1966年6月建成通水,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素有“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之称。灌溉湘潭、娄底、长沙三市七个县(市)区2500平方公里范围100万亩农田,并兼具发电、工矿及城镇供水、养殖、丘陵开发、生态环保等功能。50多年来,韶山灌区充分发挥灌区粮食安全保障器作用、防汛抗旱调节器作用、乡村振兴助推器作用以及红色文化和水文化传播器作用,有效促进了湘中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当天,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视察了位于湘乡市山枣镇的韶山灌区南北分流枢纽、洙津电站和飞涟灌万顷渡槽,以及湘乡市东郊乡的韶山灌区三湘分流枢纽和韶灌水利小镇核心区,并调研了韶灌水利小镇建设规划工作。其中,飞涟灌万顷渡槽引涟水之水飞越涟水,是灌区工程量最大、气势最雄伟的渡槽,因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渡槽工地听汇报时情不自禁脱口说出“飞涟灌万顷,挥笔写千渠”而得名。三湘分流枢纽是北干渠分流为左右干渠的分水枢纽,北干渠全程坐落在湘乡市境内,左干渠经韶山市银田镇一直流往宁乡花明楼,右干渠则将渠水引入了湘潭九华。时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王首道视察此处时,以湘潭、湘乡及宁乡中的“湘”字谐音,欣然取名“三湘分流”,并亲笔为上游的“三湘分流”渡槽题词。为发挥韶山灌区独特的资源优势,促进灌区转型发展,韶灌局正在以三湘分流片区为核心区打造“研学教育、生态旅游、运动休闲”为功能定位的韶灌水利小镇。
曹炯芳在调研中指出,韶山灌区工程作为湖南省灌溉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建设影响最广、文化底蕴最深、综合效益突出的最大引水灌溉工程,具有深远的政治、历史、文化、水利价值,要提炼和宣传韶灌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目前,湘潭市正在规划以韶山灌区干渠为主轴建设“莲城绿道”,要让“百里渠道百里林,树绿堤固水长清”的怡人美景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随后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曹炯芳听取了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的工作情况汇报后指出,韶山灌区工程是一个宏大工程、时代标志,在伟人故里更是一种红色传承、文化符号。它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是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实干、攻坚克难的成果。它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所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在深受启发和教育的同时,更要讲好韶灌故事,抢救性搜集人物历史,打造韶灌IP,传承、发扬和发展好老一辈建设者的优良传统,克服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把现在的事情办好。
曹炯芳强调,要充分挖掘韶山灌区工程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保护和发展利用好韶山灌区工程,切实做到“五个坚持”。坚持继承创新抓发展。继承老一辈建设者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宏大工程,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设计、建设、管理、营运好韶山灌区工程,将其优势资源资产资本化。坚持用管结合抓保护。韶山灌区工程作为绿色生态带,要本着节水、护水、调水、用水、净水的原则,用管结合、保护为重,防止过度开发,共护一渠清水,保护周边环境。坚持争资争项抓主业。韶山灌区工程作为水利灌溉工程,要争取各方面资源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总体规划、整体策划、包装项目,把韶山灌区发展利用好。坚持统筹协调抓联动。韶山灌区工程具有灌溉、蓄水、发电、防洪、抗旱等综合功能,要统筹协调好渠内外、上下游、跨区域、旱雨季等的关系,协调联动、科学调度,通过利益捆绑、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好这个美丽的水利工程。坚持党建统领抓队伍。韶灌人要讲传承、重奉献、强团结、立新风、树形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爬坡过坎,创造新时代韶山灌区工程新的辉煌。
此次调研,充分体现了湘潭市委市政府对韶山灌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今后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总方针、水利部水利改革总基调和湘潭市委“五个坚持”的要求,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灌区现代化改造为抓手,着力提升灌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高效节水型、智慧管理型、特色文化型、绿色生态型”现代化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