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聚焦农村小微水体治理与管护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9-10-24

沟、渠、塘、坝等小微水体是江河湖库的“毛细血管”,流动性差、自净功能弱、规模小、数量多,散布在田间路边、房前屋后,与老百姓接触最密切,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长沙县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始终坚持大小共治、水岸同治,从解决群众最急需、最期盼、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积极消除“群众身边的污染”,让百姓身边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全面摸排建名录。在往年水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各镇街对辖区内的“沟、渠、塘、坝”等小微水体进行全面排查,将辖区内未纳入县管、镇管的小型河流、山塘、沟渠等小微水体信息进行复核,并剔除已经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流及骨干山塘,复核基础信息,按照应录尽录的原则,详细做好记录并建立小微水体名录。根据统计汇总,全县小微水体共计58369处,其中村管河流127条、山平塘41687口、沟渠15985条,河坝570处。


结合实际定方案。“半亩方塘、一湾清水”虽小,却是河湖水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门,小微水体生态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到市管、县管、镇管河湖水质,为切实抓好小微水体管护,广泛征集镇街意见,制定了《长沙县小微水体管护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管护原则、实施范围、管护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规范小微水体管护提供了保障。


划片分区明责任。以小微水体名录为基础,各镇街结合实际按村(社区)对小微水体划分片区,逐片设立了片区河长和管理员,明确管护责任,实现管护范围全覆盖。全县共设立片区河长1704名、片区保洁管理员1619名。各镇街对片区责任人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时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原则,明确职责要求,强化人员责任意识。同时,按照统一规格,制作小微水体片区河长公示牌2350块,通过公示各个小微水体片区河长及管理员姓名、联系方式、责任划分等信息,强化社会监督,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强化管护抓保洁。加强日常保洁网格化管理,以镇街管理辖区为网格单元,建立常态化保洁队伍,切加强日常保洁和巡查,保洁员的招聘由属地镇街负责,统一签订协议,统一编号建档,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经培训合格后上岗。落实管护经费,除按照120元/户作为农村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置运行补助基础经费外,另安排每年5万元/村的小微水体管护补助资金,每年400万元河道保洁专项经费,各镇街也加大了日常管护资金配套投入,确保了小微水体日常管护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对河湖垃圾、水葫芦、革命草等及时打捞清理,做到“日清理,周巡查,月调度”,使保洁工作常态化,确保了小微水体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分类整治见成效。针对不同小微水体存在问题的根源,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开展分类整治,通过以“民办公助”“小农水”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形式开展山塘清淤整修、疏浚衬砌、垃圾打捞、沟通水系。2018年以来,“民办公助”、“小农水”项目计划实施共计3196处,其中高效节水灌溉22处,灌排沟渠小型河道813处,整修渠道共计20.5万公里、机埠改造更新104处,山塘整修2077处,山塘清淤110处,山塘清淤扩容4200亩,闸坝改造更新项目70处,累计投入金额12698万元,全县小微水体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示范建设出亮点。开展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深入发掘所在地的人文历史,突出乡愁记忆,打造有灵魂、有生机、有文化的城乡景致,以点带面促进流域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推动全县小微水体管护升级。2019年,全县明确7个市级小微水体示范片区创建点,10个县级小微水体示范片区的创建点,围绕小微水体“五无”目标,整合创建资金,调度创建工作,真正让水留下来、流起来、净起来、美起来,将小微水体变成小微景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湖南水利二维码


相关阅读

长沙县聚焦农村小微水体治理与管护

10489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