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家》载文:治水浩歌 真情写照—解读王孝忠《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0-12-09
《湖南作家》载文:治水浩歌 真情写照—解读王孝忠《
(本站注:省厅王孝忠厅长诗作《欢呼皂市水利枢纽开工》曾刊发于《中国水利报》、《湖南日报》。2006年出版的第2期《湖南作家》又载文为皂市水利枢纽的开工称好,网站专此转载与大家共享。)
资料图片:3月19日上午,王厅长在“我爱母亲河”湖南少先队主题队会活动上接受采访
五千年殷商文明,五百年灾害记载,五十年建库梦想,五年多鞍马劳顿。随着部省一声号令,宏图即将大展,梦想即将成真。
这是一座防洪工程。人们不会忘记,一九三五年,狮子脑决口,三万个洪量,吞噬三万人民。人们不会忘记,一九九八年,“七·二三”,顷刻间,澧南垸漫溃,西官垸进洪,安造垸水围县城。人们不会忘记,二千零三年,澧水作证,江垭水库的建设,防洪压力大为减轻。锁住渫水,拦截五峰,两库联调,澧水安澜,再铸铜闸铁门!
这是一座灌溉工程。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存之本,水是生态之魂。十四点四亿方容水,是无价之宝,是万物之尊。这水,润泽石门大地;这水,润济澧阳平原;这水,润漪华夏众生!
这是一座生态工程。金仙阳更鲜,银渡水更美,阳泉马弯,穷水不见踪影。倒映壶瓶瀑布,贯通龙王奇洞,借来夹山闯陵,又是一处人间仙境!
十里长滩,百龙欢腾,千炮轰鸣,万人狂呼,汇成一个最强音:皂市水库,早日建成,早日建成!
这是王孝忠同志为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即兴而作的一首诗,先后刊于《中国水利报》、《湖南日报》。作为一个石门人,作为一个四十多年见证过渫水、澧水的润泽及肆虐的亲历者,我读到王孝忠同志这首诗作,心潮难平,飘忽岁月里的许多记忆和感悟在脑海里摇曳起来。
水乃生命之源。
北出石门县城40华里,一条发源于湖北五峰县香日坪的渫水,像一匹脱缰的怒马,狂奔140公里后,仿佛累了,在此放慢速度,“左顾右盼”,冲击成石家坪。
这里何时出现人类的?今天已是一个无法辩论的命题。
假如我们具有跨越时空隧道的本能,走进殷商时代的石家坪,对祖先做一次千年访谈,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一位部落首领从房屋里出来了,他讲的语言我们无法听懂,他只好打着手势,引导我们一路参观。但见田野上,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在生产。在一座座窑前,壮年男子正在烧制各种陶器和铜器。在渫水河边,有老者,也有儿童,正在使用自己打造的铜质鱼钩怡然垂钓。在这方圆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的是一幅繁华的生产生活场面。
水又是人类之祸。
五千多年前的石家坪,为何突然之间消失于厚厚的土壤里?研究文物挖掘现场,原来它不是毁于火灾,它不是失于瘟疫,它不是废于残杀,而是因为水患。
据《石门县志》,自明朝有文献记载水灾以来的500多年,石门境内发生水灾超过50次。1935年,沿河村庄尽被洪水吞没,3万多民众受灾,5462条鲜活的生命顷刻间被洪水夺走。
王孝忠同志曾在石门履任县委书记5年,后又在临澧、常德、长沙任职,深知渫水之烈,澧水之凶,洞庭湖之危。1998年7月23日,澧水再次发怒,这时王孝忠同志已经是全省水利战线的总指挥,自长沙飞奔而至,频繁督战于澧南垸、西官垸、安造垸等地。时间消磨不了深刻的记忆,五年过去了,对他而言,当年的“漫溃”、“进洪”、“水围”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那种铁心治水的强烈愿望和赤子情怀当然挥之不去。
大难立大志。人们在遭受大的震荡之后都会萌生一种期待。
五十年代,人们设想在皂市镇石家坪铁锁横江.“锁住渫水,拦截五峰”。1957年动工,1960年,一名前苏联专家不远万里,前来援建。因国力原因,这年下马停建了。
不必苛求前人。毕竟,他们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今天,我们书写一部宏篇巨著不是同样艰难吗?
就以皂市水库为证。且不说工程融资之难,静态投资达32.5亿元。且不说移民搬迁之众,三万余人泪别故土,迁徙他乡。仅说工程从立项到批准的历程,五载春秋,完全可以写一部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作者的一本文稿集,我的心被强烈震撼了。
2003年10月23日,这天,也许是观察了一处水利工程,也许是出席了一个重要会议,也许是调理了一起部门关系……当作者拖着疲惫之身回到办公室,梳理了五年来皂市水库枢纽工程报建手续的前前后后,突然感到,一切;中淡不了自己对皂市工程的牵挂。于是,他邀来澧水流域水利水电综合开发公司总经理李建民先生,联名致函省长,恳请省长再次出面向中央领导汇报,争取皂市水库早日开工。他觉得皂市水库不及时开工,他自己“无颜见三湘父老”。这种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如果不是有一颗热爱家乡关注民生的火热之心,是不可能有的。
天道酬勤。五十年建库梦想,五年鞍马劳顿。人们终于盼来了开工的喜讯。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2004年2月8日。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场面:十里长滩,百龙欢腾,千炮轰鸣,万人狂呼,汇成了一个世界最强音:皂市孕育着两岸12个县市1.8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420万人口。五年后,伴随着皂市水库的建成,沿河的村庄、山野、田间。将是一幅幅丰收画卷,澧水“行马由缰”,冬日借秋雨,春水润夏种。又是一处处人间仙境。
如果你有时间,又静得下心来,可以乘一叶小舟,悠然地游动在具有丝绸质感的湖面上,自上而下作一次游历。你会感到,这里没有了车马之喧,不见了拥挤嘈杂,高峡平湖是那样的宁静、幽深。
在水库最北端,壶瓶山脚下,目睹湖口壶瓶瀑布的影子。遥想李白当年流放夜郎过境的掌故,吟诵他题赠壶瓶的名句:“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不免为李白-院惜,你何不向老天多借一千年。
小舟悠然而下,造访仙阳、渡水、阳泉马湾,看到金仙阳更鲜,银渡水更美,阳泉马弯,穷水不见踪影。再想一想“金仙阳、银渡水,有钱难买商溪水,阳泉马弯出穷鬼”之千古传说。你会在惊奇沧桑巨变的同时为人类伟大的创造精神欢呼。
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不知绷紧了多少时日的神经。在不知不觉中松弛了。这时,你突然发现自己不是来旅游的,你已经和消失的村庄的历史、水连成网的古迹融合在一起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