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博击堰塞湖—“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0-12-09
生死博击堰塞湖—“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
(本站注:在7月1日召开的厅直属系统庆“七一”公开承诺暨“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2个先进集体代表、6名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做了先进事迹报告。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催人奋进,体现了厅直系统广大共产党员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勤奋工作的风貌,诠释了水利人“献身、负责、求实”的精神。戴军勇厅长要求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要求全省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向“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湖南水利网站遵戴军勇厅长的指示精神,从7月5日起,每天发布二篇先进事迹报告,供网友们学习。)
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中,多条河流发源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中形成了多处堰塞湖。但堰塞湖究竟有多少个?稳定性和风险如何?情况不明!然而,任何一个堰塞湖失事,都将殃及成千上万刚刚死里逃生的百姓。堰塞湖排险,水文必须先行!
5月19日清晨,网络、电视、电台反复滚动播报,近日有中到大雨和6到7级余震。就在人们纷纷住进帐篷、唯恐躲避不及的时候,由李正最、宁斌武、郑巍和李海年组成全国的第一支由外省入川的水文突击队集结成都。并于次日与2名四川同行组成了二支 “敢死队”冒死挺进绵阳和广元地震重灾区,开始向堰塞湖宣战。
没有亲身经历,你可能无法想象堰塞湖勘测的困难。“敢死队”的每一次出征都是与大自然的殊死搏斗;都是对鬼门关的往返跨越。因此我们在每一次出发时都要留下一张合影。它意味着什么?没有人说出来,但是其含义是不言而喻的。也许,这就是最后的诀别;也许,这一定格将成永久的记忆;也许,这将是留给亲人最后的容颜。
我们永远忘不了堰塞湖勘测成功的欣喜和快慰。
雨在不停地下,堰塞湖水位在不断上涨,风险在不断加大。在暂时申请不到飞机的情况下,“敢死队”唯有徒步进山踏勘。5月21日,当我们一行3人,在大雨和强烈的余震中经过一天半的车程颠簸和途步跋涉到达绵阳市灌滩镇时,眼前的情形一片狼籍。地震后河流的两岸山体,像被一道道利爪划过,支离破碎,高山深谷中不时滚落着石块。原来隐约可见的山路已被大大小小的滑坡体完全掩埋,成了一个接一个望不到头的乱石场。就在这时,由于堰塞体阻水已干涸多日的河流开始有了水流,一些传言迅速传开,“堰塞湖要垮坝了!”下游的老百姓惊慌失措。我们更是忧心如焚。
但路在何方?进山的路已没有了,要靠“敢死队”闯出一条路来,那是一个死亡之谷,但这条路非走不可!就这样,我们一会儿在石缝中绕行;一会儿在巨大的石堆上跳上跳下。有时踩着一根树干形成的独木桥行进;有时紧贴岩壁用手抠着岩缝一步一步的挪移;有时手脚并用,头顶悬着的巨石,脚踏随时都有垮塌可能的滑坡体,在七八十度的陡坡上攀爬。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命悬一线,什么是险象环生。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的路程,我们背负着几十公斤重的仪器足足爬行了二个多小时。
紧张有序地测量了一个多小时后,堰塞坝的情况基本勘查清楚了,我们满怀喜悦踏上了返回的路程,道路依然艰难,山坡依然陡峭,但此时此刻感觉轻松了许多,返回的速度也好像快了许多。然而,当走到距停车点不到1公里的一块平地时,第1个人停了下来,紧接着2个、3个都停了下来,走不动了。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还是石头,一屁股坐了下来。是呀,这样的路,这辈子谁曾走过?!望着高耸的山坡,看看满地的落石,再看看那飘浮不定的浮云,仿佛山在摇晃,仿佛地在颤抖,仿佛山上的石头又在滚下来。突然一名队员一声尖叫:“危险!快走。”原来余震又发生了,大家一骨碌爬起来,顷刻间一块巨石猛砸到了我们面前,大家幸运地躲过一劫。
晚上12点,当我们抵达绵阳市,前线指挥部连夜听取了我们对灌滩堰塞湖勘测情况的汇报,并迅速作出灌滩堰塞湖的处置方案。外业勘测2天多,往返50多个小时,队员们虽然个个累趴了,但成功地实现了对灌滩堰塞坝的勘测,心里却有说不出的欣慰和喜悦。
我们永远忘不了堰塞湖勘测被困的艰难与磨砺。
老鹰岩是一座让人望而却步的堰塞坝,唯一的进出公路有50多公里被滑坡的山体掩埋。但它直接威胁着下游几十万民众和大批抢险部队的安全,尤其重要的是在堰塞湖的下游还有一处没有公开的重要国防设施。查清情况,万分紧急!
四川省和绵阳市一个接一个派出了多个踏勘组,一个接一个带回了令人沮丧的消息,没有路,上不去,情况不明。
5月22日早上5点,前方指挥部决定由湖南水文突击队和地质、水利等5名技术人员组成综合工作组,派2名战士和1个向导护送,乘直升飞机再探老鹰岩。
大约四十分钟的航程,但飞机整整盘旋了一个半小时。原来,在堰塞湖的四周根本找不到安全的着陆点,只好降落在离堰塞湖约三公里的一处空地。
我们又上路了,山峰一座接一座;悬崖、陡坡、滚石,困难一个接一个。为了保证安全,在险要处,我们往往几个人为一个人观望把险,艰难前行。为了争取时间,选择最短的路线,有时在干枯的河道内向上游前行。如果此时堰塞坝突然溃决,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为尽快降服堰塞湖,大家已顾不了那么多,都豁出去了!连滚带爬了近二个小时后,终于一睹了老鹰岩堰塞湖的真容。两岸高耸的山峰,被拦腰斩断直插河谷,150多米高的堆积体将一座电站和一座村庄全部掩埋了,唯一可见的是一所学校的五星红旗还在堰塞湖的水面上迎风飘扬,堰塞体上巨大的石堆缝中不时散发出腐烂尸体的味道。3名水文突击队员顾不上这些,迅速测量了堰塞湖堆积体几何尺寸和水量等数据,并用海事卫星电话仅有的一格电将测量信息报告前线指挥部。
返回停机点时天已漆黑,直升机无法降落。我们只好就地宿营。
由于持续阴雨迷雾的天气,此后4天,空中通道受阻,通讯中断,与外界的联络完全隔绝。
余震!饥饿!萦绕在头顶的蚊子!近在咫尺的毒蛇!弥漫在空气中的臭味!随时可能发生的溃坝!恐惧、凄凉的气氛笼罩在四周。
3名水文突击队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堰塞湖勘测断面打下水尺桩,每隔一小时观测一次水位,记录一组数据,为下一步的堰塞湖处置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前做好准备。
第四天,部队接济的食物吃完了,水也喝光了,饥饿难耐。只好留下1人坚守观测断面,2名队员和同来的其他同志抱着一线希望,在一片狼藉的倒塌民房中寻找食物。翻遍了一堆又一堆废墟,看到的不是石头就是土块!从希望、失望、到濒临绝望。手臂起了泡,指头出了血,…终于有人在废墟中发现了半箱浸泡着雨水和泥土的方便面和五包香烟,却连高兴的力气都没有了。尽管我们知道房屋的主人也许不会再回来,但带走这些食物前,还是凑出身上仅有一点现金,用石块压在了刨出方便面和香烟的地方。
就这样我们在坚毅中守候,一面自救,一面勘测,直至26日被成功解救并转入下一个堰塞湖的勘测。
我们永远忘不了堰塞湖勘测中感受的关心和关爱。
在灾区的十四天时间是短暂的,但感受到的关心、关爱,给我们留下终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很多高危堰塞湖的勘测我们都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有力支援。由于堰塞湖全部处于山区,道路中断,一般交通工具无法进入,是陆航团调来直升飞机实施空降;在老鹰岩被困五天四晚,是解放军抢险部队全力保障供给。
一路走过北川、安县、平武、青川等地震重灾区,我们的工作始终得到了地震灾区人民的尊重和支持,许多灾区人民不顾生活困难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主动为我们充当向导,搬运仪器,甚至冒死护送穿越险区。在与灾民的接触中,让我们悲动,更让我们感动!
从我们离湘赴川那一刻起,我们的安危和工作成为省水利厅、省水文局领导和同事们关注的焦点。我们被困期间,各方一直在不停歇展开救援行动。水利部领导亲自落实救援飞机,并致电部队首长请求全力保障供给和确保生命安全;由于天气不具适航条件,经过三天营救,直升机无功而返,绵阳市市委书记一度焦急万分,并亲自登上飞机盘旋在我们被困堰塞湖的上空;我们的被困,更是给家人增添了无尽的牵挂……这些,我们在现场并不知情,是在解救出来后慢慢了解到的,感动之余,更是一层深深的自责。
在灾区的时光是短暂的,但我们天天在与时间赛跑,为了尽快为堰塞湖排险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所有的水文突击队员都在拼命!没有路,就翻山越岭。没有桥,就涉水过河。没有船不能测到准确的流量,就穿着赤身下水测量。要知道,从疫区回来的车辆和人员都要经过消毒,何况堰塞湖上还不时能看到漂浮的尸体,下水测量,危险可想而知。没有豪言壮语,但却真有慷慨赴死的精神!
十四天时间里湖南水文突击队共完成了绵阳市灌滩、老鹰岩、马鞍石,广元市石板沟、东河口及红石河等六堰塞湖的勘测。我们的勘测成果和在震区创造的测算结合堰塞湖快速勘测方法,被水利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水文专家组制作成工作模板在堰塞湖勘测工作中推广。水利部抗震前线指挥部水文专家组组长、长江委水文局局长王俊在总结抗震水文测报工作时说“湖南水文突击队是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战斗、最让人放心的队伍。”陈雷部长在接见水文突击队员时说:“在唐家山等34处堰塞湖的应急处置中,全体水文突击队员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及时测报,提供了大量第一手信息,为排险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灾区人民是不会忘记大家的!”温家宝总理6月6日在看望水文专家组成员时称赞说:“制定科学的工程除险方案和群众避险方案,水文监测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是啊,水文人在国家有难、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在四川地震灾区堰塞湖排险这场创造了世界奇迹的战役中,水文人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