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载文:风险与收益共存(图)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0-12-09

《中国水利报》载文:风险与收益共存(图) (本站注:9月14日出版的《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版发表的题为《风险与收益共存》的评论文章值得一读。该评论文章的核心是强调蓄滞洪区风险与收益共存。既然风险与收益同在,人们就要尽可能地实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实现这一目标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省厅王孝忠厅长向水利部、长江委领导汇报时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代表重点垸老百姓的利益,同样也代表蓄滞洪区老百姓的利益,蓄滞洪区老百姓在为防汛抗洪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应该享有与重点垸老百姓同样的谋求发展、追求富裕的权利,因此应该大力加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网站特转载该篇评论文章供网友们阅读并思考。) 西官垸安全区 从“被洪水追着被动应战”变为“牵着洪水鼻子走”,从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的转变中,按照预案科学调度洪水,人们越来越多地掌握了防洪的主动权。其中,蓄滞洪区在防洪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削减洪峰、蓄滞超标洪水的重要作用,保护了重要防洪地区的安全。 可以说,蓄滞洪区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防洪抗旱斗争中,对夺取防汛抗洪的胜利功不可没。同时,蓄滞洪区内滞的洪水可渗入地下含水层,恢复地下水的供给能力。加上我国蓄滞洪区历史上多为低洼湿地,这种湿地环境可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保存物种和保护物种多样性都至关重要。在净化水质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水中的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可以这样说,蓄滞洪区也可以被看成是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的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多种可直接利用的资源,还在蓄洪防旱、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作用。 蓄滞洪区在给人类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让人类承担了相应的风险,收益和风险相伴而生。因为,蓄滞洪区内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及从事生产活动,这些地区往往人口比较密集、相对贫困、抗御洪水灾害及灾害恢复能力低下。对使用几率较大的蓄滞洪区,区内居民的生产发展时时受到洪水威胁,其收入远远低于周边非蓄滞洪区,往往成为典型的贫困地区。伴随人口的不断增加,这些区域的发展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对于使用几率较小的蓄滞洪区,由于人民防洪意识淡薄,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缺少控制,因而人口及资产急剧增加,一旦行洪,其损失将十分巨大,增加了洪水风险。 任何公民、任何区域都有谋求发展、追求富裕的权利。建立蓄滞洪区人水共存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承受灾害的能力,是蓄滞洪区实现正常运用、发挥防洪效益的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风险才有利益。可以说,收益就是对人们所承担的风险的相应补偿。只有我们客观地看待蓄滞洪区的地位,看到风险和收益的共存,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蓄滞洪区的这些矛盾,让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过去,我国蓄滞洪区的管理多以蓄洪的单目标为主。随着公众保护生态与环境意识的提高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的提倡,新的社会与环境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如何处理蓄滞洪区防洪、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持最大限度地发挥蓄滞洪区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使蓄滞洪区逐步走上可持续利用的道路,是蓄滞洪区管理应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对蓄滞洪区多目标特性的考虑将是蓄滞洪区规划与管理所需考虑的重要内容。
相关阅读

《中国水利报》载文:风险与收益共存(图)

763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