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典型经验介绍:以人为本不动摇 绷紧山洪防御弦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0-12-09
绥宁典型经验介绍:以人为本不动摇 绷紧山洪防御弦
绥宁县位于湘西南边陲,总面积2927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总人口35万人,属于中亚热带山地型季风湿润气候区,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县内有5公里以上的河流100条1197公里,河床普遍较高,坡陡落差大,加之大多为破碎板、页岩结构,岩层松散,遇上强降雨,极易暴发山洪灾害,是湖南省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县。2002年元月,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将我县宝顶山区域内五个乡镇纳入山洪灾害防御试点范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降低山洪灾害损失近2亿元,人员伤亡降至零。我县先后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评为“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和“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一、山洪灾害基本情况
我县是山洪灾害多发和易发区。据史载,从明嘉靖十九年(1540)至1949年的409年中,我县共发生洪涝29次,平均14年一次。1950年至2004年的55年中,共出现洪涝52次,平均0.9年一次,且水情、雨情、汛情愈来愈严重。1995年6月25日,全县普降暴雨,降雨量达120至170mm,其中宝顶山北部水口、瓦屋等地最高达240mm,洪灾造成4人死亡,28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78亿元。2000年5月26日,持续17小时降雨量达183mm,其中宝顶山南部,降雨高达210mm,山洪暴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2001年6月10日短短4个小时内降雨量达140mm,造成1000多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1.24亿元。2001年6月19日,凌晨1点至5点,仅4个小时降雨量就高达281mm,大量的山体滑坡物与汹涌的洪水形成强大的泥石流,给我县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全县共死亡失踪12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6亿元。
二、我县山洪灾害防御的主要做法
1、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县里每年在汛前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政委、指挥长及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并明确了将山洪灾害防御列为防汛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成员单位的职责。各乡镇相应调整防汛抗旱指挥部,就山洪灾害防卸工作增设了信息、监测、转移、调度、保障、应急抢险等6个工作小组,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乡镇各村组也相应成立了山洪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为防御山洪灾害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健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村组干部包户的层层包干责任制。重点抓好全县18个乡镇56个村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的防御工作。严格遵守 “八个一律”的纪律要求,并将其永久印制在乡、村的显要位置。这八个一律是:①、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常识宣传一律到户、到人。②、暴雨天气易发区居民一律日不入户、夜不入睡。③、防办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驻村干部不经批准一律不准请假外出。④、防办和乡镇一律24小时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⑤、乡镇一律落实山洪防御和山塘水库保安预案。⑥、易发区乡镇一律落实山洪防御、山塘水库避灾演练。⑦、有险情的山塘水库一律控制蓄水,一天一巡堤,雨天24小时巡堤。⑧、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者一律先免后查。同时,狠抓监督检查。县级领导带领有关单位负责人及工程技术人员随时对全县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和水库山塘进行检查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对隐患及时排除。三是健全群防群治体系。县、乡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组织重点山洪灾害防御区内干部群众进行避灾躲灾演习,使有关乡镇和村责任人明确责任区的山洪防御重点,对可能发生的灾害隐患做到了心中有数,使群众明确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三区”范围,预警信号传递、安全转移路线、地点等一系列避灾躲灾的方法,有效提高群众避灾躲灾能力,达到了群防群治的目的。
2、狠抓宣传发动,增强山洪灾害防御意识。一是将2001年“6.19”特大山洪灾害中拍摄的实况录相,在县、乡有线电视台播放。组织林业、水务、气象等部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分组深入乡镇村组,对乡镇、村组干部以及部分村民进行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160多场次。二是将山洪灾害的特点及危害、防御常识、灾害防治措施等汇编成《绥宁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手册》,印制8万多册,并专门制作了防汛专用电话201卡300张,免费发放给乡镇基层干部、信号员和全县农户,同时,免费向乡镇基层干部和信号员的手机发送预报雨情等短信。三是统一制作安装了45块灾害警示牌和山洪灾害防御永久宣传栏、牌,在试点乡镇内各村的交通要道口及隐患区设立了195块永久性警示牌和转移路线标示牌,标明危险、警戒、安全区域及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四是定期通报雨情、汛情,报道水毁工程恢复情况和各种防御责任状、预案落实情况,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对山洪灾害有了更科学、更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能主动躲灾避灾。在2002年至2004年五次特大暴雨山洪中,农户接到县、乡、村电话通知后,都提前撤离危险区,进入已确定好的躲灾避灾处,且24小时有人监视值班。
3、完善预警系统,提高山洪防御的主动性。一是完善了信息采集系统。在全县12个重点区增设了17处水位、雨量观测站(点)、36个语音报汛点,做到区域内暴雨与洪水测报迅速准确。二是健全了山洪防御会商制度。明确了预警标准和等级,预警信号发布办法。三是建立了快速、简便、可靠的报警系统。采取手机短信和语音群发预警电话方式,向全县发布预警信息,形成了通讯联络到乡镇、村组、农户的防汛信息网络。四是规范了安全转移预警程序、预警报警信号及传递方式与设置。在一般情况下,按县→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信息传递,紧急情况下按监测员→村→县的次序进行预警传递。如有险情出现,由各报警点和信息员发出预先设置好的警报信号,指挥人员迅速到岗到位,按预定路线有序地转移至安全地带。并编辑出版了《绥宁县山洪灾害防御系统操作指南》,印制1600册,免费发放给乡镇基层干部、信号员和各报汛点人员。
4、制定完善预案,突出防御工作的指导性。县、乡、村总结吸取过去防御预案的经验教训,相继补充完善了山洪灾害避灾预案、水库保安预案和城市防洪预案。预案明确了以下几点:一是明确了各级责任人对责任区的水库山塘、城镇与山洪灾害易发区可能发生的灾害隐患点,做到了心中有数。二是明确了危险区、警戒区、安全区“三区”范围。三是明确了危险区、警戒区人员安全转移的路线。四是明确了信息传递、监测、转移指挥、物资调度、后勤保障及应急抢险救灾人员。每个村、组、院落与水库都确定了1-2名监测、信号责任人,并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和各民族习惯规定了预警信号。五明确了预案启动条件。在通信畅通情况下,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签发各级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命令;在通信中断情况下,由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自行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5、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山洪灾害防治框架。我县在狠抓各项非工程防御措施的同时,加大投入,构建山洪灾害防治的基本框架。一是对居住在高危区的农户实行分期整体搬迁,到目前为止,已搬迁了200户。二是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水土保持。2002年以来,全县完成退耕还林7.5万亩。三是加强河道的疏浚工作。拓宽河道断面,坚决拆除严重阻水的涉河建筑物,严禁乱采乱挖河沙,使溪河的行洪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四是加大了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线路等设施的投入。山洪灾害防御防治框架的构建,使我县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三.迎战2002年“8.19”特大秋汛纪实
2002年8月12日至18日,我县持续降雨,降雨量为175mm,18日20:00至19日20:00,全县又普降暴雨,降雨量达76mm,引发了特大秋汛,致使全县25个乡镇普遍受灾,受灾人口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17亿元。18日,在收到暴雨信息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主要领导立即召开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人的防汛会商会,并由指挥长签发了《紧急防汛1号令》和《关于水库保安和山洪灾害防御2号令》,宣布从18日起全县一律进入紧急防御状态、各级启动山洪防御预案,各县直机关都下至各责任区,指导群众抗灾救灾;各山洪灾害重点防范乡、村组的居民都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做到了日不入户,夜不入睡;对重点水库加强了调度和隐患排查。正是由于领导重视、职责明确、措施到位、纪律严明,使这次特大秋汛的洪灾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确保了全县山塘水库安全,没有一座山塘水库出现险情,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现象。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少数群众对防御山洪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尽管我县在山洪灾害宣传发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少数居民群众对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危害性及防御常识,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存在着麻痹和侥幸心理,破坏森林植被、非法开采矿石,随意架桥建坝等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对重要山洪灾害危险点的监测、监视不够。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在大部分危险点的监视和监测主要依靠当地群众轮流观察,且缺乏常规的监测设备,特别是雨量观测站布置偏少,自动化程度较低,对局部强降雨和由此引发的山洪灾害预测性和前瞻性远远不够。
三是基层通信和预警预报手段难以满足防御山洪灾害的需要。山洪灾害易发区大多位于边远山村,山高坡陡,且群众居住分散,交通、通信极为不便,一旦遇上恶劣天气很容易造成通信中断,给危险区群众转移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是预警系统工程年运行费用多。年运行费用经初步预算,整个系统年运行费用在10万元以上,县级财政困难,水务部门经济紧张难以承受,建议上级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以维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下步工作安排
1、进一步强化宣传发动。通过山洪灾害防御教育、训练,使群众进一步了解山洪灾害的基本知识,熟悉防护的基本预案,掌握防护的基本方法,学会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等,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2、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重点抓好全县18个乡镇56个村的防御工作,以点带面,全面系统地做好全县的山洪灾害防御。增设10个全自动雨量观测站点,实现县城巫水河的联调,健全完善交通、通信网络,加强气象、水文的观测预报,提高报警系统科技含量等。
3、进一步建立综合防治体系。通过各方面的力量,完善山洪灾害防御的投入机制,更加扎实地建立好我县的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一是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推广楠竹、松杉等林木的种植,扎实搞好水土涵养。二是修建必要的水利工程。在山洪灾害易发的山沟、溪河上游坡度较缓地段修建多级干砌石、浆砌石等挡砂坝;在山洪沟、低洼地段,修建水库电站或山塘等。三是加强河道管理。科学地规划河道宽度,提高溪河的行洪能力,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涉河建筑物及乱采乱挖河沙等违法行为。四是实施移民工程。对居住在高危区而就近又找不到合适居住地居民,实行统一迁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