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面达标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0-12-09
湖南“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面达标
在国家水利部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我省“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各项工作按照预定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向前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至2005年8月,我省超额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共有40个县达到了《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
农村电气化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几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小水电自建、自管、自用,中央、国务院给个政策,群众、国家都得利,这就是搞活,这就是解放思想。”温家宝总理提出:“发展农村水电、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没有农村电气化,也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五”期间,我省在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进程中,严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宗旨、目的,以农村水电发展为突破口,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解决广大农村用电,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和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加快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水能资源作为电气化县的重要优势资源之一,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纵观我省农村水电发展的历史,农村水电发展有过辉煌,也出现过低潮。随着“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实施,我省农村水电步入了农村水电开发社会化,融资方式市场化发展轨道,改善了制约农村水电发展的资金瓶颈,促进水电开发,掀开了我省农村水电新篇章。
“十五”期间,我省有40个县进行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到目前为止,40个县均达到了《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和要求,并完成了达标验收任务。至2004年底止,全省农村水电已建成4721处,装机369.39万千瓦,年发电量114.69亿千瓦时。“十五”期间,4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新增水电1663台装机94.43万千瓦,总装机达到257.7万千瓦,年发电量86.18亿千瓦时,完成总投资59.97亿元。
农村水电迅猛发展,极大地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经过4年建设,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08.3亿元提高到2004年319.98亿元,增长了53.6%。国内生产总值、县财政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790.3亿元和37.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120.7亿元和59.96亿元,分别增长了41.8%和59.5% 。其中桂东县、汝城县农村水电对县级财政增收尤为突出,农村水电企业提供的税收分别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7%、13.9%。
2、加强电源电网建设,满足农村社会用电需求
电源和电网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加快电源建设的同时,想方设法加强电网建设,进一步完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提高农村用电水平。我省“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主要分布在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供电网络不完善,供电半径过大,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差。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过程,利用农网改造机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完善骨干网络的同时,加大对农村配电网络改造力度,重点解决无电村的用电问题。道县通过对泡水河小流域的小水电开发,不仅使封闭的山冲开通了开放的公路,而且使3200多偏远山区农民告别了历史以来的煤油照明灯,实现用电照明和丰水期小水电代燃料。
到2004年底,电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1.2亿元。新建和改造110千伏变电站62处69台,新增变电容量152.55万千伏安;新建35千伏变电站76处164台,新增变电容量60.42万千伏安;新建110千伏线路53条1400公里;新建35千伏线路192条2300公里;新建10千伏线路11400公里;新建低压线路40400公里;新建配电台区11228个,容量99.08万千伏安。
随着农村供电网络不断完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不断提高,用电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全省“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平均人均年用电量、户均年生活用电量分别由2000年的338.6千瓦时、322.9千瓦时增加到2004年的522.7千瓦时和500.4千瓦时,分别增长了54.4%和55%。解决分散、边远、贫困山区的用电问题,是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十五”累计解决了100多万无电人口和缺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3、传播市场经济观念,实现农民持续增加收入
随着农村水电开发快速发展,外来投资者和外来资本的大量涌入,新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进入了农村水电。尤其是目前农村水电开发的市场经济观念,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利用市场机制筹措建设资金等市场经济观念,对解放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促进他们市场经济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广大干部对小水电开发的直接参与,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经济发展的关心和关注程度,也带来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观念的进一步更新。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实施过程中,我省各电气化县以农村水电为契机,宣传推广这些市场经济观念,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村水电开发,促进农民长期增收,形成了一种可以促进和保障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过程,这方面的成绩较为明显,也涌现出来一批典型。桂东县黄洞乡沤菜村在省委领导关心、支持下,用扶贫资金125万元作为农民的股份,建成了装机320千瓦的沤菜村水电站,年发电量90万千瓦时,年收入16万多元,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可从水电站分到200~300元的红利。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8元,比1999年翻了两番多,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2003年沙田镇水庄村建成了水庄水电站,装机570千瓦,共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其中配给每户村民股份1000元、水庄小学教育基金股份5万元、村集体股份47万元,吸纳村民入股资金140万元,总投资240万元。投产发电后,除保证农民分红外,年满60岁的老人可领到一份“养老补助”,还可为全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其他公益事业提供了资金。
北湖区南溪乡自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以来,用社会集资以农民入股为主的办法,建成了11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5000千瓦,实现了座座盈利,人人分红,乡村经济不断壮大,公益事业不断发展。目前,南溪乡3000多名“农民股东”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全乡人均总收入较2000年翻了两番,投资60多万元修补了洪灾水毁工程,投资30多万元解决了8个村组的人畜饮水问题。南溪乡东溪村的农民不但拿到了村级小水电的分红,村委会还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对全村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奖励1000~2000元。
4、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促进了农村地区用电普及,提高了农村用电水平,提高了现代家用电器在农村的使用率,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使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收到显著成效。长期以来,因电压低造成“电灯不亮、电扇不转、电视不清”的现象不复存在,农村广播电视得以普及,电化教学得以推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农民的商品意识、科学意识得到了加强,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事业。全省“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期间,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增加电视机127.6万台,收录音机33.16万台,洗衣机88.89万台,电风扇357.65万台,电冰箱76.64万台,空调器39.29万台,灯光球场434个,电化教学1774处,文化娱乐影视室(场)3864处,医疗保健机构2174个。
5、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过程,我们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行“丰水期小水电代燃料”,大大减少了森林砍伐,节约了其它有限能源,保护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自然林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推行“丰水期小水电代燃料”,全省“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丰水期代燃料户152.36万户,占总户数的24.4%,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54.4%增长到60.8%,提高了6.4个百分点。
我省的江华、汝城、道县、宜章等县将农村水电开发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以水发电,以电护林,以林涵水,良性循环发展,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71.8%、74%、64.9% 、55.3%。宜章县莽山林场,有伐木工1200多人,过去以伐木、林产品加工维持生计。在电气化建设中,林场在林子坪修建一座中型水库,并在下游开发了5级电站,装机1.6万千瓦,既解决了林业职工的生计和工作经费问题,也解决了生活用能问题。过去的伐木工变成了今天的植树造林人、森林的守护神。
6、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始终坚持治水办电相结合。把农村水电开发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年来全省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共治理中小河流121条,增加水库库容27.5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64万亩,解决了212万人及32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新修和改造乡村公路17583公里,大大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增收。
“十五”电气化县的达标,标志着我省电气化县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电气化县的建设,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构筑和谐社会,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