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构筑良好的心理防线 营造和谐的共事环境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0-12-09

论文:构筑良好的心理防线 营造和谐的共事环境 (本站注:衡阳市水利局李安局长最近写了一篇论文请省厅王孝忠厅长阅,王厅长阅后批示如下:“一个领导干部应该想办事、能办事、敢办事、会办事、办成事、不出事、好共事,李安同志的十个正确对待正是这方面的体会,请网站和《政工通讯》将此文刊发。”网站遵王厅长指示精神刊发这篇论文,供大家思考。)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茫茫人海千姿百态,世间万物林林总总,人的心态千差万别。这就是神奇的大自然赐给人类充满生机而又矛盾重重的世界。人的一生在这样的世界里,怎样才能获得矛盾与和谐的统一?用辩证和现实的观点,全面分析人生中的矛盾与和谐,要看是否有良好的心态。 人的一生要求幸福和发展,要过得轻松愉快,要得到矛盾与和谐的统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立足自身优劣的取舍,也就是说:人既要有点精神,也要有点自知自明。最近,我看到袁志发教授的一篇文章叫做“人生的韵律”,文章找到了矛盾与和谐的共同点,并指出要让自己活得轻松,过得自在,所谈的:“人生的韵律”实际上就是人要有良好的心态;我理解袁教授所谈的“人生的韵律”就是要做到十个正确对待。 一、要正确对待己与人 “三字经”里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一出生,性情本是无善恶之分的,到了长大成人有了思维取舍,才有善恶之分,才有己与人之别。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关系,但最重要的当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如何?不仅关系到你的事业,也关系到你的生活。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有方法问题,也有做人的品德问题;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在一定范围内是对的,但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并不完全如此。因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本身也是一种利益,在我们的周围,为了友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事例不也有很多吗?不过,这话也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善待个人利益对于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毕竟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提醒,既不要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也不要对别人有过分的苛求。与人相处,不但要接纳别人的优点,也要接纳别人的缺点,因为生活中没有没有缺点的人。苛求别人,无异于孤立自己。要学会给予别人,给予不仅发自内心,还应当讲究方法。对于一个由于遭受挫折而一蹶不振的人,首先要给予的是信心而不是责备;对一个由于蒙受不白之冤而困惑不解的人,首先要给予的是理解而不是批评;对一个因懒惰而生活贫穷的人,首先要给予的不应是物质而是教育;对于一个由于缺乏学习而修养很差的人,首先要给予的不是训斥而是知识。会给予的人注重精神,不会给予的人注意物质,最好的给予应当是雪中送炭。接受给予的人也应当知恩图报,回报社会。 二、要正确对待利与弊 利与弊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同时来到世界上,又同时存在于人生中。利弊是相互联系的,有一利必有一弊,有大利必有小弊,正因如此,生活无处不在问,你应当怎样对待利弊得失,更应当怎样趋利避害?答案也早已有之。天下之利,既有个人的,更有国家的;既有眼前的,更有长远的;既有局部的,更有整体的。而且这些利弊无不密切相关,紧紧联系在一起。利如此,弊亦如此。我们只是要注意学会权衡利弊。人不能没有自我,但决不能一切为着自我。在人生的天平上自我的分量永远是最轻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分量才是最重要的。两者的位置决不可颠倒,颠倒了是必定要栽跟头的。 人在生活中要正确地权衡利弊,关键是要有高尚的品德、德高才能富有远景,德高才能心系百姓,德高才能分别轻重。不能设想,一个利欲熏心的人会牺牲个人利益去服从国家和民族利益;也不能设想,一个患得患失的人会自觉地放弃眼前利益去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更不能设想,一个巧取豪夺的人会情愿舍小集团利益而顾全整体利益。可以肯定,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而不顾众人利益的人,是绝对不能正确处理利弊得失关系的。值得提醒的是: 利弊将伴随我们的一生,能否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将考验我们的一生。为着人生的和谐,我们应当记着,人生无弊尽利是一种幻想,能以私弊赢得公利是一种美德,如因小利招致大弊是一种愚蠢,而因私利酿成众责是一种耻辱。 三、要正确对待义与利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但决不能为名利所困惑,也决不能为名利所驱使,更不能见利忘义。人应当时时注意,用高尚的品德稳稳地驾驶自己的名利之心。 值得赞美的是,许多人能把个人名利看作是身外之物,他们既不为得到名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去名利而痛苦不堪。他们也珍惜名利,但从来不为个人争名夺利。他们靠奉献赢得名利,靠诚信呵护名利。并能把个人名利之溪纳入国家名利之大海。因而,他们虽有名利之心,却无贪图名利之嫌。 令人遗憾的是,有的人往往把个人名利看得过重,由于看得过重,以致常常被名利折磨得喘不过气来。这种人的可悲之处在于,既不知名利为何物,也不知应当怎样去获得名利,更不知应当怎样去驾驶个人之名利。由于诸多的“不知”,往往将名利颠倒过来看,因而总是看不清名利,也得不到名利,不但得不到,还每每走向反面——被名利所捉弄。其根源就在于,他们只记得了“利”,而忘记了“义”。 人既要讲“利”,更要讲“义”,和谐的人生,应当是“义”与“利”相统一的人生。 四、要正确对待得与失 得与失的问题,这是连几岁小孩都会知道的问题,可是有多少人往往就是处理不好;还是由于喜欢得到而害怕失去,经常处于被折磨之中;其实,得与失原本就是和谐的对立与统一,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只是看得与失的比重,来求证我们的取舍。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得有失的。比方说:林立的高楼大厦是工人们奉献的勤劳与智慧,才使得城市美丽;农民付出了汗水、土地才报以丰收。 人想要得到些什么?就必须准备失去些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失去本身就是一种得到,得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失去。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可能越多。失去的越多,得到的也可能越多。所以,人既不要因得到而满足,也不要因失去而惋惜。因得而失,因失而得,或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是常有,也均是正常的。 人特别是要记住的是,千万勿不劳而获,勿贪得无厌。否则,你的生活就会失去和谐,你的人生就会失去韵味。 五、要正确对待喜与忧 喜怒哀乐,乃人生中的常事,但它也最能影响人的心情。因忧而导致心理失衡者有之,因喜而乐极生悲的也有之。人尤其要切忌大喜大悲,因为无论大喜大悲,都不利于保持心理的平衡。 人应当经常意识到喜中有忧,忧中有喜。当好事来临时要看到忧的影子,坏事降临要想到喜的希望。生活中绝对的坏事是不多见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都有可能转化。所以,人既不要期望有喜无忧,也不要担心有忧无喜,要相信,在多数情况下,喜与忧都是结伴而行的。正因为如此,即使好事连连,也要注意做到喜之有度;即使坏事多多,也要善于看到光明的一面。人最应当警惕的是,既不要让好事冲昏了头脑,也不要让坏事吓破了胆。因为在这一两种情况下,人最容易失去理智,使和谐的生活变得紊乱,使美丽的人生失去光泽。 六、要正确对待进与退 进与退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选择,无论是打仗还是生活,都有个进与退的问题,只进不退或只退不进,都会容易招致挫折和失败。 在生活中,一般地说,进比退好,但当该退而不该进的时候,退则比进好,退一步也许能进两步,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也就是说:人遭到不顺心的事时,千万不要过分与自己较劲。努力化解麻烦是必要的,但有些事情明明自己无法挽回,你又何必纠缠下去呢?自己与自己较劲,只能增添新的麻烦,对自己造成新的伤害。 人应该学会“退一步想”。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原则问题,在不少的事情上,都是可这样也可那样的,千万不要只拿得起而放不下,该放下时就得放下,适时的放开自己,就等于解放自己,可见有进有退也是生活中的一种和谐。 七、要正确对待真与假 真与假,在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有真有假,正因为如此,无论在政治生活中还是日常生活,良知都要求我们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假。 与人相处要真心实意。有的人想听到别人的真话,而自己讲给别人的却都是假话,对有求于你时,他会把自己说成是孙子,对你没有要求,或达不到要求时,他又会是另一副嘴脸,甚至无中生有;这种人是永远不会有朋友的。他们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傻子,因为他们的结果总是与愿望相违背的。要知道,真话不是只靠嘴巴就能讲出来的,真话必须是“真心”发出的声音。这一点,讲话者要注意,听话者也要留心。做事也来不得半点虚假。做事不是为了让别人欣赏,也不是为了装饰自己,更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不良愿望。做百姓需要做的事,是一种责任;做别人未做过的事,是一种探索;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种快乐。但不管做哪种事都应当实实在在。作表面文章是对责任的亵渎;作虚假文章,是对人民的欺骗;作违心文章,是对自己的讽刺;作恶作剧,是良知的泯灭。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们都会扰乱人生的和谐。 八、要正确对待荣与辱 荣辱之心人皆有之。荣誉是心理上的一种精神安慰,是一种快乐的事;耻辱是心理上一种失去,是人生的一种痛苦。所以,人们是喜欢荣誉,而害怕耻辱。 人既要知荣,也要明耻。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看似简单,但内涵丰富,要真正把握好、做好,却并不那么容易。荣誉是个极微妙的东西,一方面,它是谁也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不可过分计较的。如果认为荣誉是一种不值的话,那么,他可能是个毫无进取心的人;但如果以荣誉就是一切,那么,他即使今天不是,终有一天也极有可能成为荣誉的俘虏——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而虚荣心极强的人,也最容易成为荣誉的叛逆者,耻辱的同路人。 生活提醒我们,人决不能以变态的心理看荣誉,看耻辱。有的人自己做出丑事,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人以能出名为荣誉,以出风头为胆大,以撒野为能事,出不了好名,能出个坏名也感到美滋滋的。这是人世间的一种悲哀。还有的人,压根就不懂得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在他们看来,荣誉不过是天上的一道彩虹,只是暂时的,过一会儿就会化为乌有,耻辱不过是溅在衣服上的一点污泥,虽然有点脏,但仍可穿在身上。这种人的神经已经麻木,心灵已经死亡,是决没有多少幸福可言。 荣誉与耻辱,是人生中两个抛不掉的伙伴。你的人生要富有和谐,以下两点是决不可忘记的: 要获得荣誉,就应该有光彩的作为。 要避免耻辱,就切勿做出丑恶的事情。 九、要正确对待上与下 上与下本是人生很自然的一种客观规律,有上必有下,这是人类活动的生活过程,然而人在生活中,特别是在仕途上,总是追求上,以上为荣,以上为乐;总是躲避下,因下而悲,因下而忧。这既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当正确把握的。因为一些人正是由于只想着上,未想着下,而增添了太多的烦恼。这种烦恼,在岗位上时还隐隐约约,模模糊糊,但到退休离职时,就一下子迸发出来。有的人因下而感到失落,感到苦闷;有的人甚至因下而手足无措,惶惶不可终日。这都是不必要的。 人生的高峰总是有限的、短暂的。无论是谁,最终都要还原于土地。人皆因平凡开始,最终又回到平凡;小人物是这样,大人物也是这样。这是人生的法则,也是人生的规律。 所以,人在高峰时,就应当想着下,下是必然的,下来后也应当像在高峰时一样快乐。有的人下来后乐不起来,时常想起自己在位时怎样怎样;自觉不自觉的与人对比,越比越觉得不愉快,甚至生闷气。要知道,事物是发展的,此一时,彼一时,是不可比的;何必去用旧眼光看新事物呢?这不是既会伤害自己的身子,也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因此,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其实,高处有高处的美,低处有低处的乐。你已经阅尽了高处之美,回过头来感受一下低处的乐,有什么不好呢?你原来起点不也是在低处吗?要相信,低处的温馨往往是高处所不曾具有的,关键是你要善于发现,要学会感受。 十、要正确对待生与死 生死是人生的诞生与终结,有生必有死。这是谁也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人生就如几何图形中的一个圆周。这个圆周无论是怎样画出来的,它都会有起点也有终点。但如果把这个圆周呈现在你的面前,让你找出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却是异常困难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其人的生死是难以预测的,就像圆周一样难以找到圆的起点与终点。 人在少年时代就想到死的至少不多,青年人担心死亡的也不会很多,但当你进入中年,特别是老年后,死神的阴影就可能在脑海渐渐地浮现出来。这虽然均属人生中的正常现象,但它提醒我们,应当及早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 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也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些论断,不仅揭示了人生过程的归宿,同时也指出了人生价值与意义;有的人一生起点很好,但归宿茫然,有的人一生起点不顺,但归宿昂然。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条件。人是有思维的动物,如果主观思维不能正确把握,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说:构筑良好的心理防线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起点,营造和谐的共事环境是人一生获得快乐的基础。 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以《心态》为题赋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吾志自开新生面,福禄寿喜心态间; 有机相聚便是缘,自寻烦恼为哪般? 法纪观念莫淡薄,心正不邪讲科学; 人生岁月匆匆过,轻松共事损几何!
相关阅读

论文:构筑良好的心理防线 营造和谐的共事环境

763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