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四大举措并举有效突破水利建设资金瓶颈

湖南省水利厅  时间:2010-12-09

郴州市四大举措并举有效突破水利建设资金瓶颈 郴州市的水利基础设施今年受4号、5号强热带风暴影响,损毁特别严重,共损坏堤防3975处,渠道受损2.54万处,河坝毁坏2251处、受损3790处,山塘毁坏3467处、受损1.22万处, 149座中小型水库出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8.51亿元。在大灾面前,该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创新工作思路,有效地突破了资金瓶颈,使该市水利建设呈现出大灾大干大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11月20日,该市已投入各类水利资金2.85亿元、投入劳动工日2115万个、移动土石方1846万方、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98万处,分别占计划任务的42.8%、47%、46.1%、45.8%,其中完成水毁工程恢复2.56万处、占计划任务的54.3%。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政策水利主导作用。首先是加大了财政预算资金投入。目前,市县乡三级财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576万元。市财政今年预算安排2100万元用于郴州城区的燕泉河治理二期工程和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各县(市、区)财政也积极筹集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其中苏仙区财政今年安排600万元用于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配套建设。桂阳县计划从2006年开始,连续五年在县财政预算内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病险水库集中治理,并从县财政借贷1000万元投入水利建设。其次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市、县两级在加大财政预算投入的同时,还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2006年度中央和省财政计划投入该市水利建设资金1928万元,现已到位1528万元。第三是用足用活各种优惠政策。全市加大了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水保费、河道采砂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征收力度,并做到专款专用;对建设江河堤防工程增加的可利用土地由业主开发,实行“以地养堤”、“建管结合”。2006年,该市共征收市级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水保费、河道采砂管理费912.5万元,全部用于水毁工程恢复和塘坝整修等。 二是积极引导议事水利,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各县(市、区)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一事一议”,对直接受益的水毁工程恢复投工投劳。目前,各地通过“一事一议”自筹资金达1.1亿元、投劳1340万个。临武县土地乡古楼村人平集资500元,对武水500米水毁河堤进行了修复。苏仙区坳上镇大开湾村群众自愿将国家对村民的粮食直补款、种粮面积补助款和部分村集体资金共68万元,全部用于水毁渠道恢复,现已完成土石方1.28万方、完成劳动工日1.2万个。安仁县大源水库按照领导每人1万元、职工每人0.5万元的标准集资40万元并贷款60万元,对13处干渠水毁工程全面进行了修复,完成土石方7000方。资兴市和永兴县分别组织发动群众投入资金6355万元和1870万元,分别占完成投入的77.4%和80.9%。 三是统筹各类资金投入,强化部门配合投入机制。市县有关部门和单位统筹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建设管理,将水利、农业开发、国土整理、烟水配套、移民开发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国家投资整合起来,科学规划,捆绑使用,统一施工,实现了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开发集约化,既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又形成了大干农田水利的合力。桂阳县把9350万元的病险水库治理资金、烟水配套资金、国土平整水利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统筹使用,有力地推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四是积极发展民营水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各级政府采取转让、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型水利的管理与经营。郴州市中心城区上游的江源中型水库,工程总投资1.169亿元全部由大禹公司独资兴建,水库建成后经营管理权归属大禹公司。现已完成大坝基础土石方开挖7.8万立方米,完成了临建工程和左岸围堰。郴州市中心城区燕泉河治理计划投资1.35亿元,投资29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投资4600万元,市级财政预算内安排2000万元,缺口2600万元全部靠社会捐资。据不完全统计,我市今年投入小水电建设的民间资本约3.1亿元。
相关阅读

郴州市四大举措并举有效突破水利建设资金瓶颈

763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