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467号提案的答复
- 索引号:430S00/2025-153788
- 题裁分类: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 2025-08-19
- 主题分类:
- 主题词:
- 名称: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467号提案的答复
A类
同意公开
湘水提〔2025〕118号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全面提升全省防汛抗灾能力的建议》收悉,经商省科技厅、省应急管理厅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快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为加强工程调蓄能力,降低水库安全度汛风险,减少洞庭湖区堤防险工隐患,增强蓄滞洪区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全力推进洞庭湖系统治理。2022年9月开始实施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其中松澧等6个重点垸堤防加固主体工程预计今年可完工,沅南等5个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可研报告已完成审查评估;推进钱粮湖等三垸安全建设一期工程及分洪闸工程建设,目前已编制完成民主、城西垸分洪闸工程可研报告并报请长江水利委员会召开了技术审查会;完成华容县团洲垸决口灾后农村居民迁建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46.6亿元开展洞庭湖区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新建改建泵站688座,整治撇洪渠及渠系长度496公里,整治涵闸221座;推进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目前已完成可研报告技术审查;实施南洞庭湖黑泥洲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9.41亿元,累计清淤疏浚582万立方米。二是持续推进防洪工程建设。近年来推进大兴寨水库、金塘冲水库等防洪工程建设,提升防洪库容。今年以来已落实中央资金76亿元,推进39条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25个主要支流治理项目、9个排涝能力建设项目、9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8个城市防洪圈闭合、1.25万座小型水库和1244公里蓄滞洪区堤防维修养护等工程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同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加快推进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南洞庭湖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分洪闸工程、四口水系综合整治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完成大兴寨、金塘冲等水库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洪保安能力。
二、关于“提升极端暴雨预测预报精准度”的建议
一是持续推进“三道防线”建设。近年来,为提升我省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多措并举推进“三道防线”建设。我省是全国首批相控阵水利测雨雷达试点省份,目前全省已建在建水利测雨雷达19部,已初步建成测雨雷达数据应用平台,开发“北斗+测雨雷达”应用技术,填补低空雨监测空白;全省36个国家基本水文(位)站完成监测能力提档升级,自动在线测流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已建成125个水文站应用轻量化数字孪生系统;初步构建“天空地”数据融合体系,在已建雷达区实现逐1小时未来7天50公里网格降雨预报和逐10分钟未来6小时1公里网格精细化短临预报的融合;优化产汇流模型,开发中小河流洪水预报和淹没分析系统,构建水文站网与山洪危险区联动机制;建成四水流域洪水预报及防洪调度一体化系统,中小河流预警覆盖大部分城镇、涝区、山洪易发区,洪水预见期平均延长1.5小时。
二是持续提升风险预警能力。省水利厅探索根据不同降雨情景和风险隐患,运用小流域高精度数据模型进行数字孪生推演,逐步推进全域预演;开展洪水风险图编制,已完成11处蓄滞洪区,7处重要江河防洪保护区,1个重点防洪保护城市,24条中小河流,428座中小型水库洪水风险图,并建设动态洪水风险分析与展示系统,进一步加强洪水风险应对能力。省科技厅重点支持“极端暴雨衍生灾害应急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城市时空安全威胁泛在感知技术研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大数据赋能。全省建有“气象防灾减灾”等1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等2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灾害监测预警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编制《湖南省测雨雷达建设规划(2025—2030年)》,争取2025年完成11部相控阵测雨雷达建设,加大暴雨发生发展机理研发力度,推进人工智能、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开发和应用转化。同时,继续加大洪水风险图编制任务推进力度,围绕防汛救灾、应急装备、应急通信等重点领域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关于“强化工程调度运用和管护”的建议
一是为压实水工程调度责任,加快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推进流域防洪“四预”智能业务应用建设,持续推进数字赋能水工程调度管理。在水工程调度方面,完善调度方案预案,今年以来已审批完成30座大型、77座重点中型防洪水库汛期控制运用方案和11座省调大型水库年度汛期控制运用方案,逐一核定400座有防洪任务的大中型水库汛限水位;深入开展信息化支撑防汛能力提升行动,建设水工程调度管理工作平台、四水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汛情态势感知系统,加快推进水库库容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水工程管理方面,实施并完成数字孪生资水方案编制,依托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深化数字洞庭建设;以欧阳海灌区、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数字孪生工程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各级水利部门结合水库除险加固及安全监测、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专项工作,有序开展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先行先试;金塘冲水库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大坝试点,已初步形成“天空地水工”一体化感知体系,计划2027年完成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数据治理三大任务,为防汛减灾决策指挥提供科技动能。
二是针对巡堤查险薄弱环节多的问题,全面加强巡查责任落实。省应急委印发《湖南省巡堤查险工作细则》,明确堤防巡查工作要求。今年以来全面落实13300座水库、4232座水电站、1.3万公里堤防、25635处山洪灾害危险区有关防汛责任人。全省各市县开展防汛抢险有关培训演练3100余场次,覆盖基层领导干部、责任人10万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四水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汛情态势感知等智能平台优化升级,加快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继续强化工程安全,指导市县按要求开展砍青扫障、巡堤查险、防御演练等工作,确保责任落实。
四、关于“优化防汛物资储备配置”的建议
省应急管理厅已通过修订《湖南省防汛物资储备定额》、出台《湖南省村组应急物资装备基本配备标准》、完善《湖南省防汛应急预案》、完成应急物资装备统一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各地常用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定额、乡镇村组应急物资配备标准,规范优化了救灾物资调运协同保障机制,加强了应急物资装备信息的统筹与管理。
五、关于“加强基层防汛抢险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干部防汛抗灾业务能力培训、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等部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基层水利人才培养、加强专家队伍建设。
一是提升领导干部防汛抗灾业务能力。省委、省政府实施“防灾减灾知识进党校工程”,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定期开展气象、水文知识、水利工程险情处置、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课程教学。如4月20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等部门(单位)联合举办2025年防汛抗灾工作负责人培训班,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超4万人参与培训。水利部门每年组织开展防汛抢险、水工程管理、巡查防守等各类培训2000余次。
二是持续加强基层水利人才培养。省水利厅2020年实施水利特岗生计划以来,共招录水利特岗生1653人,其中已走上岗位827人,持续充实基层水管人才。同时,指导市县水利部门结合形势任务需求制定招录招聘计划,重点引进当前紧缺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类等专业人才。
三是充实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应急救援方面,省应急管理厅在益阳、怀化、衡阳三个省级应急救援中心前置消防救援机动队伍616人并配备了近2亿元应急救援装备。水利技术支撑方面,省水利厅构建省市县联动的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落实防汛抢险技术专家3611人,其中省级专家库139名,市县专家3472名,积极吸纳防汛抗旱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土专家”,完善专家管理办法和派出机制,提前预置专家组和抢险物料,有力保障防汛抗旱技术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防汛抗灾有关培训,优化课程内容,结合数字平台完善专家队伍建设管理,着力提升基层防汛抢险力量。
六、关于“加快防汛抢险新科技新设备研发应用”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在科技赋能防汛工作上不断深化,加强针对性、实用性救援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升新质战斗力。一是着力提升灾害防治能力。省水利厅试点运用无人机定点巡航、铁塔视频站和物联传感器等组建立体巡查网络,实时监测上游水位暴涨、沟道淤堵等风险,全过程动态感知灾情险情。2025年,采用“揭榜挂帅”组织模式开展《堤坝砍青机器人研发及示范应用》项目,加快研发堤坝砍青设备。5月20日,晓明书记在益阳调研科技赋能防汛工作,省应急管理厅、省水利厅展示红外巡查无人机、堤防险情隐患探测车、水下机器人、砍青扫障车等各种装备,获得充分肯定。二是着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省应急管理厅为全省配备大中型无人机13架,侦察等应急救援无人机254架;为1754个乡镇配备370M移动站、卫星电话等应急通信保障设备1.45万余台套,前置移动式汽油发电机300台,应急前突车等应急车辆66台,排涝车141台。省水利厅联合南京水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避险转移技术探索,在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集成人口热力追踪系统,动态掌握人员避险轨迹,接入靶向电话信息库,精准呼叫靶向区域人员,实现流动人口预警全覆盖,提升避险转移效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立体巡查网络,强化智能研判,推进砍青扫障机器人等重点项目研发落地,加强智能设备在应急救援方面的应用,完善基层技术保障,持续提升科技赋能防汛抢险水平。
感谢贵委对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水利厅
202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