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窗外噼里啪啦的雨声把我惊醒,睡意全无,赶忙披衣起身倚窗而立,倾听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唯一灵动的声响。
夏夜听雨,别有一番韵味。这韵味,既在于雨的灵动,也在于听雨者的心境。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赋予听雨多样的情怀。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宋代词人蒋捷短短一首《虞美人.听雨》更是道出了一生听雨的心境。读懂它,便读懂了人生: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声激发了诗人们无限的创作灵感,也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和历史的沧桑变迁。在这雨声中,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吟诗声,能看到他们挥毫泼墨的身影。
而对于防汛工作者来说,听雨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意境,更是一份不可懈怠的责任。雨是洪水的前奏,水文人经常用雨声的大小来判断水位的涨幅,把脉江河的安澜。春季里的绵绵细雨,雨声小,时间长,从下雨到水位起涨到洪峰再到退水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样的雨便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心与细心,要在无数个细雨蒙蒙的夜里耐心地等待……这样的雨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你可以看到雨水中蕴含的生命力,它滋润着大地,让万物生长。也可以看到雨水与河流、湖泊的交融,它们共同构成了水循环系统,维系着生态平衡。
进入四月份汛期,对雨声的聆听就更加专注与投入了。每当降雨来临,特别是遇上半夜的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站里就要时刻处于应急状态,严阵以待洪水的到来。看水位,询问上游电站开闸情况,分析研判,及时发布水情预报预警,向上级领导汇报水情情况。继而测流,取沙、看比降、抢测洪峰,忙碌的身影在大雨中交相辉映。整个汛期要时刻警惕强降雨的突然而至,要防范上游来水的猝不及防,也要防范台风的不速造访,牵挂着那场每年必来的端午水,提防着“芒种水”、“磨刀水”等。那强劲有力、掷地响亮的雨声就像是吹响的号角,战时的命令,在每个来临的时候对它有着别样的深情。
听雨之时,我也不禁陷入了沉思。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根。它滋养了世间万物,也滋养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识水,懂水,畏水,才知上善若水;可柔、可刚,可汹涌;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