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入秋,但衡阳的气温仍居高不下。截至9月15日8时,衡阳市各主要河流近一个月河道来水量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少五成以上,蒸水主要控制站神山头水文站水位距历史最低水位0.09米。全市22个水文典型代表站,2个站点连续 70日以上无有效降雨,10个站点连续 50 日以上无有效降雨,18个站点连续40日无有效降雨。
面对日益严峻的干旱形势,日前,衡阳水文中心启动了水文测报Ⅲ级应急响应,通过加强监测、科学分析、精准预报等手段,全力做好抗旱服务“水文章”。
重监测:收集旱情第一手资料
蒸水流域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今年旱情尤为突出。
9月13日,烈日当空,蒸水控制站神山头水文站职工汗流浃背,正在进行枯水流量监测,收集第一手枯水流量数据。神山头水文站负责人胡鑫说:“眼看着河流水位一天天下降,流量逐渐走低,我们心里也特别着急。根据应急监测安排,我们加密了水位生态流量监测频次,并及时报送各部门。”
干旱发生以来,湘江干流归阳、衡阳、衡山等水文站点流量测验频次由常规的两天一测改为一天一测,神山头等站点由常规的七天一测改为三天一测,并根据水位变化情况随时加测。
为有效摸清全市河流流量、水位情况,算好“水账”,水文人溯游而上,在衡阳的各中小河流采集河流断流信息,详细记录断流天数、断流起始位置、断流河段长度等数据。通过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科学提出应对方案,为抗旱决策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另一批水文人冒着烈日,扛着仪器奔走在田间地头,合理选择监测地点,布设监测探头,开展移动墒情监测。目前,衡阳水文中心在全市共布设了9个自动墒情监测站,1个移动墒情监测站,通过对土壤含水量进行监测并实时同步分析,随时掌握旱情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抗旱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保民生:确保饮用水安全
干旱发生以来,衡阳水文中心迅速行动,制定了详细的枯水水质应急监测预案,并派出队伍冒着烈日酷暑奔赴各水质监测站点、饮用水源地及取水口采集水样。
9月10日正值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大多数人沉浸在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光中时,当天深夜,衡阳水文中心水质监测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水质分析人员放弃了休假,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加紧开展水质分析工作。
衡阳境内水质监测站共有30处,其中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17处,遍布在全市各大小河流、水库等地方。点多、面广、任务重。在各县(市)水文局的支持配合下,他们白天采集水样,晚上回到实验室加班加点对水样进行处理并检测分析,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算细账:精准预警预报
旱情分析预测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需要水情科技术人员通过对各项旱情影响因子的分析、对比、计算,加强会商,科学作出旱情评价与预测预警。衡阳水文中心水情科负责人彭征指着电脑上的一条条水位、流量、蒸发、墒情、无雨日等数据说:“掌握了这些基础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算细账,更精准地作出旱情预警预报。”
7月19日以来,针对衡阳高温干旱形势,衡阳水文中心共发布抗旱专项服务材料21期,为“取水”“用水”“供水调度”等抗旱科学决策提供水文技术支撑。
“今年的抗旱工作是一场硬仗,水文服务一定要跟上。衡阳水文紧紧围绕‘粮食安全’‘饮用水安全’‘生态安全’三大目标,加强监测、分析、预报,全力做好抗旱服务。”衡阳水文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黎华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