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8日,台风“格美”带来的极端强降雨,引发了特大暴雨灾害,给资兴市造成了重大灾害损失,多个区域相继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迅速行动,开展洪水调查
7月30日下午,洪水刚刚退却,还未来得及喘口气,郴州水文中心便迅速行动起来组建了四个水文调查组开展洪调工作。然而,此时资兴部分地区还面临着山洪和泥石流的威胁,多条道路也因灾害而无法通行,这给调查组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退缩,想尽办法克服道路不通的阻碍,或徒步翻山越岭,或寻找其他可行的路线,马不停蹄地奔赴资兴、永兴等县市区,展开了为期4天紧张而艰巨的洪水调查工作。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灵活运用GPS、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细致入微地记录水库、闸坝调洪等情况。为了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他们不辞辛劳,奔波在各个角落,向相关人员和村民详细询问河道洪水变化。同时,他们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仔细观察水利设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判断的细微之处。
经过数日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调查组最终成功形成了《郴州市2024年“7.27”洪水调查报告》,为后续洪水水位、水量的校核分析提供了无比珍贵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犹如明灯,照亮了后续工作的方向。同时,也为防洪减灾等工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力抢修,恢复设备运行
在这场特大极端暴雨灾害过后,郴州水文中心水文测验设施设备惨遭严重损毁。这一重创导致14个遥测站点及东江站测流设备出现故障(其中资兴共有9个遥测站点出现故障),犹如在后续水文监测预报工作的道路上竖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阻碍。
为确保水文设施设备能够正常运行,郴州水文中心的抢修人员挺身而出,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他们深知时间紧迫,一刻也不敢耽搁。正值酷暑时节,高温难耐,加之部分地区道路不通,抢修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抢修人员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想方设法,或肩扛手提工具和设备,或另辟蹊径寻找可通行的小道,争分夺秒,连续奋战,与时间展开激烈赛跑,全力抢修故障设备。他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却依然专注地进行着维修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细节。力保信息畅通无阻,只为能够尽快恢复水文监测预报工作的正常开展。
截至目前,除资兴市州门司镇下坪水位站因完全水毁暂未恢复外,其他所有遥测设备站点均已恢复正常。下坪水位站的查勘选址设计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全面排查,消除次生隐患
8月2至8月8日,为尽快明晰河道灾情、全面排查次生灾害隐患,省水文中心紧急组织6个水文中心30名技术骨干、12架无人机组成应急监测队,火力全开开展疑似“堰塞湖”排查以及环东江湖入库河流的全方位巡查工作。
应急队员们无畏高温酷暑,不惧道路受阻、空域管控、通讯不畅、落石不断、突如其来的大风雷雨、山高谷深飞控艰难等不利因素,通过车辆突进、乘船、步行等多种艰难方式挺进监测点位,运用无人机携带高清摄像机对河流(从河源至入库口)进行全程高空航拍,同时辅以陆路、水路人工巡查等方式开展细致入微的巡查工作。
通过对环东江湖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32条入库河流进行全程高空航拍和重点河段人工巡查,经现场严密巡查和精准分析研判,均未发现“堰塞湖”“堰塞体”现象,并就资兴江、塘冲河等7条河流存在漂浮物、落石、淤堵等问题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提交了专题报告。
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在配合做好资兴地区抢险救灾工作技术支撑的同时,8月13日,郴州水文中心在塘冲河、资兴江、下盈河、长活河、牛头河、东坪河等6条东江湖入库河流建立了临时水位站,开展测量测验工作,为应对新一轮降雨过程和灾区抢险救援、河道清理提供水情精细化预测,内容涵盖未来3天内汛情的研判、东江湖上游水文站点的水情预测、环东江湖入库河流较大支流的每日入库水量及实时水位的报汛和资兴市2座中型水库的每日入库水量的精细化预测预报。
截至目前,郴州水文中心已发布资兴市应急抢险水情精细化预测材料14期,为资兴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复盘分析,补齐工作短板
8月14日上午,郴州水文中心组织相关业务科室,针对资兴“7.27”台风灾害过程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复盘分析。在这场复盘分析会上,与会人员重点围绕相关流域内的降雨分布状况、产汇流时间节点、洪水预警发布的具体时间以及洪水预报的精准程度等关键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这一复盘分析工作,为今后应对类似的灾害情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郴州水文中心在防洪减灾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郴州中心将一如既往地打好灾后重建的“持久战”,持续发挥水文技术优势,不断助力资兴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