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离我们远去的老站房,承载着水文的艰苦、辛苦和清苦,标志着水文的变化、变迁和变革,见证了那山、那水和那人,值得我们铭记。”
——正是抱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开始了对水文老站房、水文老仪器的寻觅和追忆,同时也开始了对水文老前辈、水文老传统的致敬和传颂。
年初,说起炎陵五里牌老站房即将拆除改造的事情,老领导感慨道:“如今水文发展了,水文基层职工工作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老站房一个接一个的拆除,越来越少了。对于在这些老站曾经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老一辈水文人而言,老站房也将成为一段心底的回忆。”
“是呀,那时候的水文人啊,朴实而要强,颇有一股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曾经在龙家山水文站坚守了30多年的老前辈邓求发说道,“那时候的水文仪器,特别是进口的仪器设备,什么西德经纬仪啊,那都是有资历的高级工程师才有使用权,其他人碰都不让碰,只有眼红的份。有想法有志气的年轻人啊,就拼命的学、拼命的做,为的就是有一天能用上这些洋玩意儿,证明自己的业务能力。”
“那我们把这些还存留下来的老仪器和老站房的照片收集起来,给前辈们一个回忆,给新人们一些启迪吧!”想法在交流中迸发,我提议道。一拍即合,大家都认为是个好主意,马上开始分头行动。
第一件事就是在各个水文站开始搜寻老物件。大家收获还真不少,在炎陵五里牌水文站寻到了计算尺、日式水准仪、PC1500,在醴陵潼塘水文站收集到了四十年代的西德经纬仪、老式马灯,在董背冲水文站找到了手摇绞车、老式天平……
凭着这些带有时光印记的“宝贝”,我们很快在醴陵大西滩水文站建成了一个初具雏形的水文历史展览室。
接着,我们又开始在老职工当中广泛搜集有关老站房的照片,采访在老站房工作、生活过的他们、她们,述说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美好、久远的光阴的故事……
他说,九十年代的时候在潼塘水文站,测流是件很危险的事,尤其是涨大水时期,雨大浪急,满河漂浮物,一不小心,船舵就会被漂浮物缠绕,船舵不能及时把正,船会很快向一边倾斜,随时有翻船的可能,高水测流时,河水离船舷不到十公分是经常出现的事,惊险异常。
他说,日子总是一天天的过,孩子大了有了他们该做的事,而我,依然在大西滩站坚守,这是工作,也是习惯。回首三十载悠悠水文路,不管人生有多少滋味,我们水文人可能就像那奔流的河水一样,没有多少色彩,没有多少味道,只是奔流不息,没有间停的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做着应该做的事情。
他说,梦里20年,情怀依旧,最近常常梦见董背冲水文站,梦里仿佛听到铁水河流水汩汩流动的声音,行走在岳汝高速醴陵段总想下车看看,那是一种流淌在我灵魂深处的记忆。不管时光如何流逝,我对水文站的情愫始终不渝,她记载了我懵懂的青春往事。关山虽远,思念之情难断。
她说,离开炎陵水文站17个年头了,对炎陵老站的情结一直是我心里最温暖的所在,也只有在梦里,才能重温在“老旧边穷”站度过的美好时光。也是在那里,我和他相知、相恋,一起苦中作乐,一起快意生活,一起穷浪漫,一起守护着河漠水。那时候的生活虽单调,内心却纯粹;条件虽清苦,日子却“穷快活”;物质虽贫乏,精神却丰满。
……
方圆几里不见一户人家,咯吱咯吱响的木楼板,随处可见的蜘蛛、老鼠,“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窘困……他们对这些偏僻、简陋、破败的老站房也曾苛责、也曾厌嫌,可不管离去多久,却从不曾遗忘,因为那终究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在那里,“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天天的流转,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五四青年节,大家提出要去初具雏形的水文历史展览室看看,在醴陵大西滩水文站,让老前辈给我们好好讲一讲老站房的故事,讲一讲老仪器的身家。
每个仪器、每张照片都有着一段历史,一串故事。这些仪器的使用时间和照片的拍摄时间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半个多世纪后,它们带着岁月的痕迹和水文的故事,穿过时代的年轮,与我们温暖对话。
于我们而言,老站房渐行渐远,只有通过照片去揣摩那个年代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如何的清苦;而老仪器就好像摆在博物馆的古董,记录着水文文明的发展痕迹。
“来到水文两年了,在相对偏远的炎陵一直觉得不甘心,没有沉下心来,总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95后的小伙子阳维维说,“看了这些照片,听了这些故事,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幸福,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工作环境,好好学习这些先进的水文仪器。我们可以说赶上了水文最好的时候,没有理由不珍惜。”
是啊,工作、生活在宽敞明亮的像别墅一般的水文站房,先进、精密的现代化水文仪器让工作更加便捷高效,这是多好的时代。
在看与听中,年轻的水文人对于如何更好的传承水文的精神,关于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关于默默奉献、严谨细致,关于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再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烙刻在了我们的心里。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千千万万的水文前辈用平凡一生、清贫一生,推动着水文改革发展的历史车轮不断向前,换来了水文的今天。他们是水文的巨人。
中国梦,水文梦。自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始,水文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时代张力。我们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只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